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这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之后,中国向世界发出的又一重大呼吁,也是首次向世界系统性地展现中国文明观,展现出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与担当。“全球文明倡议”提出四个倡导: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全球文明倡议一经提出,在国际社会引发强烈反响,不少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倡议提出的理念表示认同和支持。2023年5月,《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写明,“中亚国家高度评价并愿积极践行中方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认为上述倡议对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12月3日,在杭州举行的首届“良渚论坛”上,与会嘉宾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关于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联合声明》,这也是国际社会呼唤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新典型事例。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文明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不谋而合,以文明力量破解时代难题,为世界各国在加速演进的百年变局之中和谐相处、合作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全球文明倡议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历史上,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取经等,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相互交流学习的故事流传至今。全球文明倡议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产物,全球文明倡议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主张以宽广胸襟实现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吸收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打破了西方中心论主导的文化霸权话语体系,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图景,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广阔空间,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全球文明倡议助力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从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我们可以发现,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勾勒出一幅繁荣兴盛、多姿多彩的文明图景。从古至今,人类一直都是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冲破各种隔阂和封闭,共同推动全人类文明的发展。
当下,世界正处于一个新的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人类社会亟待凝聚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方能协力应对危机与挑战。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如何向国际社会阐释“全球文明倡议”这一重大主张,则需要展示灿烂多姿的中华文明,让世界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开放、包容,客观看待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2023年11月24日,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18年来,上海举办了9届世界中国学论坛,这也是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18年,社会文化繁荣,中国道路越走越通畅,收获了世界上更多关注的目光,也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新一轮认识和研究中国的高潮。对于世界和中国而言,这种研究仍需不断加强。目前,在西方主导的国际话语体系中,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一时难以真正深入影响他国民众,中国自塑的文化元素与西方国家受众连接共振程度尚且不足,中国声音、中国方案时常遭遇被屏蔽或曲解的困境,“有理说不清,说了传不开”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性改变,让世界读懂中国并非易事。同时美西方国家借助其长期以来话语垄断和话语霸权的优势,炮制“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抹黑中国,舆论斗争愈加激烈。2023年中国学贡献奖得主马凯硕(Kishore?Mahbubani)强调,在全球共同体中,特别是西方,增进对中国的理解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紧迫需求。今年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的主题为“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世界将会看到,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不仅看到中国道路的当下,还有它的来处和去向。
通过文明对话推动心灵相通,增进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中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17世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中心论”伴随坚船利炮与资本垄断逐渐“畅销”全球,借由经济全球化将文化产业与资本扩张相结合,借由“金字塔”“达尔文式”的世界秩序向世界植入美式的民主、自由与人权。回看历史,中华文明先后同印度文明、西方文明进行对话交流,实现了中华文明同其他文明的“文明共存”。中华文明漫长的发展历史说明,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交流、融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是人类文明进步、完善、发展的根本要求。今年,世界中国学论坛首次升格为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旨在推动本土中国研究与海外中国研究的相互沟通、交流与对话,并在这种沟通、交流与对话中,减少误读,化解歧见,凝聚共识。在交流互通中,把世界中国学升华为中外互鉴之学,通过研究中国,启迪世界,成就未来,让不同文明携手共进,和谐共生,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
今天的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注定将吸引越来越多的聚光灯,因此需要更多了解来澄清误解,更多对话来消弭隔阂,更多交流来达成共识。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随着中国与世界交流交融日益加深,应把中华文明放到全球视域中考察,把中国式现代化放到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探讨,从尊重文明多样性、应对全球挑战、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视角出发,以中国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为不同文明的传承、发展、创新提供新思路新启迪,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智慧。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要让文明交流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作者:柴琳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