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与经济学交叉融合学科。与衍生于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的环境经济学的最大差别在于,生态经济学认为经济系统本身嵌在生态系统之中,应将人类需求、福祉和生态环境质量都当作理想的社会目标,而不是将生态环境质量作为经济增长或其他经济目标的附属和中介。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工业化带来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国外生态经济学产生了《增长的极限》等文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资源有限性以及环境与经济之间紧密关联等观点。这些理论不仅丰富了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也为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导。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教授倡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生态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国生态经济学研究也在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形成一系列有价值的理论成果。
然而,中国生态经济学学科发展还是远远落后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日新月异的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等一系列革命性理念,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生态经济学理应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回答时代之问,总结生态经济规律,承担学科建设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中国特色生态经济学的历史使命
首先,成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和发展观的坚强阵地。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核心要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生态经济学科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民生之间的平衡,以确保生态经济学能够真正服务于人民。另一方面,充分运用马克思价值形式理论厘清了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以及价值和价格的等重要概念及其基本内涵,能够进一步探讨生态经济学的价值观念,为我国生态经济学科体系建设提供指导。
其次,成为研究和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强大力量。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证明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其核心思想颠覆了西方传统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模型假设、研究范式和主要结论,为生态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生态经济学,学术界要提高学术站位,以生态经济学语言提炼总结、研究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新的生态经济学基本原理、模型假设、研究范式,并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
再次,成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学术支撑。学科建设必须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四个方面——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主要内容。学科应灵活应用经济学、系统科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系统健康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从理论、方法、实证和政策研究立体多维度地支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实现。
最后,成为国家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应通过生态经济学学科的研究成果,为政策制定者更好地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同时,这些成果也应为国家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关键支持。
中国特色生态经济学的责任担当
第一,中国特色生态经济学学科体系必须取得新进展。一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基础确定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定位;二是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作为生态经济学学科建设的两个基本点。
第二,中国自主的生态经济知识体系必须取得新突破。一是立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完善和发展理论,总结提炼形成生态经济学新理论;二是将生物物理机制的生态学模型与数量经济学模型耦合,形成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生态数量经济模型;三是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实证研究生态改善促进经济增长、公平分配的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包容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四是基于生态经济学新理论和模型研究成果,为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道路提供政策知识支撑。
第三,必须打造高层次的生态经济学人才队伍。一是立足中国特色生态经济学教材编写,打造高质量生态经济学研究团队;二是立足高质量研究,鼓励青年研究人员积极投身于生态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提升青年研究队伍的研究水平;三是加强国际合作,将国外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与国内实践相结合,提高研究能力。
第四,必须开发国际一流的生态经济学模拟平台。一是综合国内外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形成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学研究范式和研究理念;二是发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优势,开发出中国特色生态经济模拟平台;三是将模拟平台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与具体实践紧密结合,以验证模拟平台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作者:张友国 王喜峰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