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汉译本与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研究》陈红娟著
科学出版社 2021年出版
话语研究是近些年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涉及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在话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不仅是一种思想传播,更是一场话语革命。厘清这场话语革命的发生过程,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译本考证和解读。然而,学界研究话语的虽多,将经典文本考证与话语研究结合起来的著作却很少见到。《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研究亦如此,文本研究中较少关联到话语研究,而话语研究也较少围绕《宣言》文本展开。近读2021年6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陈红娟教授所著《<共产党宣言>汉译本与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研究》,深感此书将《宣言》译本考证与话语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仅考证了《宣言》在不同时期的译文、译本,还梳理并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术语演变为中国话语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
文本解读上的创新
一是视角新颖。与从以往关注历史进程,以典型人物、重大事件、重要时期为标识的宏大叙事研究不同,该书转向以单元概念、术语为主题的微观实证研究。该书关注跨文化背景下不同文本中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的原初指涉和语义流转,以深入把握概念术语背后的思想变迁、观念塑造等历史细节。如第三章从“公”的概念出发,指出从“扬公抑私”到“合私为公”,从“天下为君”到“多数人”之“公”等指涉的转变,不仅赋予革命合法性以新道义,也重构了革命话语。
二是内容聚焦话语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研究成果中,对经典文本注重思想研究的多,而以文本为载体,集中于话语分析的研究少。该著以《宣言》译本为典型个案,聚焦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在中国语境过程中的版本考证、语词变迁和观念革新,进而厘清马克思主义话语如何参与中国实践的逻辑演进,描摹出中国人逐渐接受、理解、认同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图景。
三是解读范式有创新。目前话语史、概念史、观念史等方面的研究范式中,或是对西方理论的译介和反思,或是在数字技术辅助下的观念史分析,或是以语义学为基础的概念史研究。著者在借鉴已有研究范式的基础上,将语义变迁与语用实践相统一,将译本考证与历史实证相结合,将文本解读与话语研究相联系,为研究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提供了新的范式参考。
著述架构上的创新
该书在架构上设计了导论和正文五章:导论部分除了研究缘起、研究现状外,还对《宣言》译本进行了源流考证,厘清不同汉译本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一章“1920年前《宣言》翻译传播及话语的多元解读”,介绍了自19世纪末《宣言》初入中国至1920年间《宣言》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分析在此过程中话语中国化的发展。第二章、第三章围绕着“文本与革命话语”而展开,着重对新中国成立前《宣言》5个汉译本进行文本考证,进一步阐释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的嬗变。第四章“新中国成立后《宣言》汉文全译本文本考证及话语嬗变”围绕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三个译本即谢唯真译本、1978年成仿吾译本、中央编译局译本,进行生成语境、版本源流和价值厘定方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论析《宣言》主题性话语变迁与诠释转向。第五章“《宣言》话语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其当代启示”,重点总结《宣言》译本分布、翻译和传播的总体趋势,并提炼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强调其对当代的借鉴价值。可以看出,著者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时间主线设计全书架构,既从微观和实证层面考证不同时期《宣言》汉文全译本的翻译、传播,又从整体视域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展开深入研究,反映了著者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的理解及对文本考证和概念史研究的驾驭能力。该书逻辑思路清晰,论证严谨,在架构体系上的考究与创新性显而易见。
理论观点上的创新
该书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新看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在其译介过程中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还参与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成为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思想力量。《宣言》文本话语变迁与革命意识强化同向而行,可将其看作是中国共产党展开革命动员的重要话语资源;其次,《宣言》文本话语中国化的过程,乃是一个动态的曲折式上升过程。《宣言》文本进入中国语境后经历了只言片语、纲领章节到全文翻译的过程,这并不仅仅是由点到面的文本结构变化,还是克服纠正各种误读甚或曲解后逐渐被“真正理解”的过程;最后,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不仅要与中国经验、文化相结合,还要祛除他者语言形态对马克思主义话语的修正与赋义。著者指出,《宣言》文本的中国化还在祛除他者话语痕迹的基础上,融入中国革命经验,实现中国式话语形态的转化。这些观点新意迭出,有质有文,充分体现了作者敏锐的理论思维和深厚的理论功底。
该书以全新的视角切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力图实现《宣言》文本研究与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研究的有机契合。《<共产党宣言>汉译本与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研究》一书,不仅是专门研究《宣言》译本与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的代表性著作,而且在文本解读、著述架构、理论观点等方面均有创新之处,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文本中国化研究的拓荒之作。
【作者简介】陈红娟,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共党史研究。
【内容简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把德语、俄语、英语、日语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翻译成汉语文本,实现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本书以《共产党宣言》汉译本为研究对象,考证《共产党宣言》译本的数量、版本、译本间的内在关联,以及译本价值等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分析阶级、革命、暴力、公理、消灭等马克思主义术语从西方语境进入中国语境其语义、指涉等发生的变迁及原因,勾勒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以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提供借鉴。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