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文件文献
唐诗研究更需要年轻学者的明目静心
——读《吴融诗歌及其传播研究》
2022-05-11 09:54:09

眼前的这部著作,是河北大学青年学者金强副教授十几年积累的心力之作。著作的缘起,昭示了美好的初心,的确是“非亲非故”,仅是从几首惊艳的杏花诗入手,就“结缘”将近二十年,难能可贵!作者在其恩师、著名唐诗研究专家董乃斌教授的指引下,对吴融诗歌的品评,是目前为止最为深刻的。

吴融的诗风历代有些不公允的品评,甚至论调差异较大,造成这种景象的原因,古代的诗评家们没有提及。通过今天的文献搜索技术手段,作者将历代诗评汇于一炉,并作了倾向性的区分,这种做法是明智的,也是必须的。从梳理中,大致可以看出,历代的评价虽对吴融诗风有褒有贬,但作者通过大量的例证和“物证”,阐释了吴融并非是一位艳诗诗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批评了一些不严谨的评诗作品。

然而,历代一些不严谨、不公允的评价,有可能是更惹眼的,或者说是更令人印象深刻的。因此,作者还从传播学的角度,对于诗歌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待遇”进行了描绘,这样就将一位晚唐诗人诗歌的传播路径贯通了起来,尤其是一直延伸到了当代。在网络上,吴融的数首诗歌是经常能够被搜索到的,但真正代表吴融水平的,或者吴融写作最拿手的,最能够体现吴融主要感情基调的,却未必是那几首著名的诗。有误解和误读,就需要纠偏和除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者的这部书稿,对于廓清吴融的真实面貌,颇有“除旧布新”之功!

吴融的才能不仅限于诗歌,还包括文赋和书法等,虽然书法作品今已不传,但也足以证明其“才力浩大”。唐代诗人中,有如此才力的,有数十位,但这些“金字塔塔尖”的诗人,并非全部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倾力的挖掘。作者对于吴融的挖掘,可以说是在填补空白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而作者也表示,将继续做好吴融诗歌的笺注,这对于继续为吴融正名来说,无疑也是迫切且急需的。

如何评价唐人?一个重要的人文关怀就是,要从时代背景入手。晚唐之际,分崩离析之势若隐若现,完全不似中唐以前的风云际会,因此晚唐诗人中的绝大多数也不能去追随那些纵横驰骋、信马由缰的洒脱派。而生活清苦且仕途悲苦的诗人不在少数,国破家亡而逃离四散的诗人,能够留下诗句已经实属不易。其后代至宋,在不一样的情境中被发现,又属不易,如遇上能够谨慎读完全集,细致加以校注品评的,则是诗人的万幸。可惜的是,一些诗人在自己身后很短的时间内,就遭到了各种“误解”,而且在此后长达千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能够“翻身”。

今天的时代,为类似吴融的一类诗人,提供了一个重新翻转形象的机会。就像本书作者一样的年轻学者,所展现出来的新的治学风尚,其所谈论的观点,不特别力求新颖,但要绝对立得住,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这是一个寻找“初心”的年代,唐诗就是中国文学的“初心”,同时作为中国文学的“冠冕”,我们不得不以更加审慎的态度去正视每一位唐代诗人。况且,像吴融这样能够存诗三百首以上的诗人,在整个唐代诗人群落中,也属于前四十位。

眼前的这本著作,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我们还可以怎样挖掘唐诗?当越来越多的“一流”诗人被研究得零落细碎时,对于所谓的“二流”诗人,就必然应该投以更多的研究力量,而且有可能会发现另外的景象。吴融诗歌的体量和质量,都足以被后世称之为“大家”,至于是否是“名家”,也自不必拘泥于古代一些诗评的影响。中国文学有知人论世的传统,本书作者也廓清了吴融周边的好友,尤其是上下级、左右侧关系,这对于厘清吴融的诗人形象至关重要。从这个方面来说,吴融在晚唐之际,也绝对是一个“重量级”诗人。

作者在行文中做到了文、图、表相配合,读来并不枯燥,从多部相关著作中查证了重要史实,并对一些材料的观点进行了辨析,体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80后学者的成长,伴随着日新月异的技术变迁,能够熟练运用技术而不为技术所困,并能够回归到文学本身,为“诗人”正名,正是本书的最大价值所在。

(作者系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所属:玉溪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单位地址:玉溪市红塔区抚仙路86号高新科技大楼A1301室
域名:http://www.yxshkxj.cn | Email:yxsklkyb@163.com | 电话:0877-2033863
滇ICP备17008377号-1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