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湖泊历史图谱》
薛滨、姚书春/编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
与《中国湖泊历史图谱》一书结缘是在2021年9月初,我在朋友圈看到南京大学出版社田甜编辑对湖泊系列的这本新书进行了图文并茂的推介,便颇感兴趣。虽有多年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专业的求学经历,但本人自博士毕业以来便从事历史地理领域的研究,尤为关注如何利用GIS等手段,进一步挖掘古旧地图等史料中的时空信息,从而支撑更长时序的地表环境变化、人地关系分析这一方向。
湖泊是人类文明重要的起源地,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聚集等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除了人地关系,人水关系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但目前地学研究中,地表环境变化这一方向,相较于历史时期的研究,还是更侧重现代时期,特别是遥感这一快速、大范围的对地观测手段出现后至今的时期(一般上溯至1972年,Landsat-1发射元年)。而事实上,我国历史时期的资料十分丰富,特别是历史地图,是长时段地理研究的重要资料,但对于历史时期的资料挖掘,即便在历史地理学内部,也还有大量工作可做。我曾先后拜读过历史自然地理领域前辈张修桂先生关于云梦泽演变、太湖演变的精彩论述,也看到近些年一些学者在洞庭湖、鄱阳湖等区域综合利用历史地图与现代遥感开展的长时序研究,发现上述研究需要大量精力的文献、地图考订甚至现代技术,对作者的功底要求颇为深厚。
该书作者薛滨、姚书春两位老师以及参与章节撰写者(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均是深耕多年、令人敬仰的湖泊研究前辈。总体来看,目前学界对于湖泊在历史时期梳理演变研究不多,系统性梳理尤为罕见,相关研究需要交叉学科背景和大量的考订工作。本书基于历史文献、历史地图,系统梳理了我国东部平原地区、蒙新干旱地区、云贵高原地区、青藏高原地区、东北平原山区这五大区域,共18省、91个湖泊的历史文脉。在此基础上,还结合了信息化手段,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其时空演变。除了上述较大的空间尺度,时间尺度也达到百年甚至更久。历史地图可上溯至300余年前中国最早的经纬度实测地图——《康熙皇舆全览图》(以下简称“康图”),汪前进、韩昭庆等学者对康图从地图投影、数字化、精度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该套地图是300多年前一套非常重要、精度较高的地理国情调查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历史文献则更早,不限于百年尺度,旨在梳理湖泊起源及演变过程。因此,这本书综合搜集、整理历史地图,结合历史文献的考订,利用GIS手段进行数字化解译,在系统性、完成度、长时段的探索上来说,均具有十足的先进性。
回到书名来看,本人最为感兴趣的有两点,一是历史,二是图谱。历史地图(这里不与古旧地图多作区分),是历史地理、区域环境变迁等领域的重要支撑材料,同时也是史料本身,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近些年,随着史料不断挖掘,以及GIS等技术的多层面运用,历史地图中的时空信息得到了更深刻的解读。历史地图的空间配准、与现代电子底图的相互叠加,可直观反映区域变迁,带给读者、用户相对深度的区域历史文化感知体验。而图谱一词,代表的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方式,是指运用图形语言进行时间与空间的综合表达与分析。陈述彭先生曾于上世纪90年代,在《地理研究》期刊发表《地学信息图谱刍议》一文,正式提出了“地学信息图谱”这一概念及知识体系。近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等学者对地学信息图谱的内涵、发展、应用进行了进一步挖掘,该书对此作了很好的呼应,为未来的地表环境变化、时空过程模拟等研究提供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借鉴。巧合的是,本人于2020年立项了题为“基于长时序与多尺度视角的上海城市扩张信息图谱研究(1843—20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中,历史地图是重要的研究资料,而图谱则是主要的研究手段。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也会进一步借鉴作者关于太湖、淀山湖等区域的研究,以期对上海的历史地理时空过程开展更深入的探讨。
不了解区域的历史,便难以理解区域的现在,更难以预测其未来。希望在未来能看到更多关于湖泊演变、人水关系的研究,从更长时段的视角,挖掘出更深刻的人地关系,从而为人与自然更好地和谐共生提供历史的借鉴。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