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文件文献
国际话语权的生成机制与中国进路
2021-01-18 08:47:21

编者按:新时代对外传播研究要把握时代规律,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提供理论支持。本版围绕“创新对外话语传播 提升国际话语权”主题,刊发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一组研究成果。

国际话语权是一国国际地位的重要体现,也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国家治理和对外交往等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在国际社会赢得日益广泛的尊重。但是,由于西方“冷战思维”的延续,中国的发展也引起了一些西方国家的曲解和误读。近年来,依托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兴媒介在根本上重塑着国际舆论环境。在这一背景下,顺应信息时代媒介环境的变迁,把握战略机遇期,探索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进路,成为一个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

国际媒介环境变迁

纵览人类发展史,媒介的变迁贯穿始终。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也日益“中介化”“媒介化”。对此,舒尔茨、克罗茨等学者有深入论述。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的强力支撑下,人类进入信息社会。新兴媒介层出不穷,全面深刻的媒介环境变革正在发生,且必将或已经开始影响国际话语权角力。

首先,媒介技术迭代发展。人类对时间与空间无限性的执着追求,推动着媒介技术加速变革。伴随5G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不仅催生了机器采编、AI主播、智能分发、算法推荐等新媒介业态,更给整个媒介环境带来结构性改变。国际话语权角力场中围绕技术所展开的竞争日益白热化。能否在新技术发展浪潮中占据主动,对于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升至关重要。

其次,媒介平台深度融合。“大媒体技术”发展带来“全媒体融合”新趋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平台的重构为话语权提升开辟了新阵地。铸牢“共同体”意识,完善叙事方式,发挥“融媒体”优势,可营造新的战略机遇期。

再次,媒介文化持续变迁。传统媒体角色转变和新媒体迅猛发展,培育出全新的媒介受众,“Z世代”崛起更带来诸多变化。有限渠道被多元互联取代,主流文化面临亚文化挑战,受众心理机制以及由此产生的新解码形式都在持续变迁之中。只有坚持国际受众导向,契合最新传受规律,才能提升话语传播的有效性。

新媒介环境下国际话语权生成机制

一是传统权力的延续。必须承认,建诸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硬实力”基础之上的传统权力,正在并将在一段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西方国家的话语霸权在新媒介环境下的话语场域仍会有所延续。“发展是硬道理”,只有不断谋求自身发展,才能为作为“软实力”的话语权提供稳固基石和实力保障。

二是微观权力的崛起。福柯提出的微观权力概念,在新媒介环境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渗透力。在这个全球互联的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传统权力在话语场域中的垄断地位难以持续。微观权力分散在世界各地不同机构、不同主体手中,通过信息传播、知识生产、观念建构等隐性方式对国际受众产生影响,“规训”和“自我规训”时刻发生。这把“双刃剑”既为话语权的建构提供了新的来源,也可能产生稀释、解构权力的风险。

三是技术赛道的赋权。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量子通信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在揭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序幕。这将在极大程度上左右国家间“硬实力”角逐,技术可为“后发国家”赋权,“弯道超车”成为可能。同时,新兴技术在媒介呈现、信息流动、文化传播、形象建构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也为国家提升国际话语权提供了新渠道、新方案。

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进路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建设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惠及全民,更是独一无二、举世瞩目。这些都是重要的话语资源,须深入挖掘、全面整合。新媒介环境下话语权生成机制的变动,为冲破西方国家话语霸权提供了新契机。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一项需要全面统筹、长期探索的系统工程。

第一,加强国际合作,重构话语生态。尽管西方国家霸权主导已久,但国际话语场域的权力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相对稳定中动态演变。作为这种动态演变主体的世界各国,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需要加强沟通、交往、理解、互信、合作,才能合力冲破不平等的旧格局。在这一背景下,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建设,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塑国际话语生态,可为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第二,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日常叙事。国际话语权构建的复杂性要求从顶层设计着眼,将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统筹全局、合理部署、分层推进。一方面,调动政府、媒体、智库、企业、社团、公民等各级各类主体,对内凝聚共识、对外形成合力,凝练中国叙事、传播中国方案、讲好中国故事,形成国际话语权提升的源头活水。另一方面,宏观战略推进须由以日常生活叙事为主的“软传播”补充,才能消解国际受众对“硬宣传”的抵触,进而发挥微观权力作用,契合新媒介时代属性。

第三,防范技术风险,确保信息安全。如前所述,信息领域是当下国际话语权的必争之地。“棱镜计划”的曝光,引起世界各国对信息安全问题的警惕。某些西方霸权国家利用科技优势,从未放弃对我国信息的监听和窃取。筑牢信息安全防火墙,有效过滤不良信息,加大信息技术研发投入,支持本土网信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维护国家信息安全,是新媒介环境下国际话语权提升的关键。

(本文系华侨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社会资本视阈下内地高校香港学生跨文化适应对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20SKGC-QG0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所属:玉溪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单位地址:玉溪市红塔区抚仙路86号高新科技大楼A1301室
域名:http://www.yxshkxj.cn | Email:yxsklkyb@163.com | 电话:0877-2033863
滇ICP备17008377号-1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