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十三五”以来,全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把创新驱动作为逻辑起点,把全面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作为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任务强力推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统筹推进“111”创新工程、“1331”工程、“136”兴医工程,全省创新综合实力稳步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强化,重大创新平台体系全面构建,科技创新策源地加速打造,创新人才和团队加速集聚,科技研发转化能力显著提升,科技治理体系和能力持续提升,国内外科技合作交流全面拓展,科技创新动能正在日益显现,推动我省从资源依赖走向创新驱动的新时代。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十三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山西视察,提出了“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的“六新”要求,勉励我们“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为全省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把创新作为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逻辑起点,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全面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全力推进创新型山西建设,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崛起、高标准保护、高品质生活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当前,全省创新综合实力稳步增强,创新投入连年增长、创新政策接连出台,各项科创指标持续攀升,R&D经费投入强度、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技术合同交易总额分别由2016年的1.03%、2.7件、239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12%、3.8件、462亿元,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创新创业活力持续提升,“种子”破土而出、“幼苗”茁壮成长、“小树”加快成材、“大树”集聚成林的创新生态系统正在加速构建。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强化。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高新技术企业更是创新驱动的“冲锋队”“领头羊”。“十三五”期间,全省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五年倍增计划,截至2018年底,全省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500家,达到1630家,提前两年完成第一轮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目标。从2019年起,启动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5年倍增计划,计划到2021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500户。积极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进入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推动其股改上市,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中的挂牌上市企业由2015年底的51家增长到2019年的162家。从2017年开始,全省启动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截至2019年已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578家,较2017年增长超过600%,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针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现实情况,全面推动实施规上工业企业创新活动全覆盖,目前芮城县级试点已经实现全覆盖目标。
重大创新平台体系全面构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十三五”期间,全省紧密围绕重点产业和重大民生等领域,择优布局、重点支持建设了一批重点创新平台和基地,构建形成了覆盖优势领域、梯次衔接的创新平台体系。从2016年至今,共新立项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4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家,其中联合共建实验室8家,2018年度认定山西省中试基地5家。2020年,开始进一步优化调整全省重点实验室体系,对现有的全省103个实验室、13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5个科技创新团队、45个基础条件平台优化整合,进一步构建完善山西省实验室体系。积极推动大型科研设施与仪器等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截至2019年底,山西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网络服务管理平台已纳入我省科技资源管理单位156家,大型科研设施与仪器4760台/套,价值29.4亿元。
科技创新策源地加速打造。2017年,省委、省政府整合太原、晋中两市8个园区成立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截至2019年底,示范区集聚了全省70%的中央驻晋研发机构、三分之一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多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多的创业人才,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山西研究院、山西高等创新研究院等先后落户示范区,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强化,一批科技引领的千亿级、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建设、崛起,日益成为全省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新高地”。未来,示范区将以“2+ 9+N”先进产业体系为支撑,形成一批“领跑、并跑”的引领性高新技术,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高科技园区迈进。积极打造“双创”升级版,2019年山西省级双创中心——智创城在示范区正式启动运营,未来全省范围将陆续打造15个智创城,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国内一流、山西特色的创新创业高地。
创新人才和团队加速集聚。创新归根到底是人才创新,创新驱动归根到底是人才驱动,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通过实施“三晋英才”计划,全省支持科技领域人才296名,其中高端领军人才10名、拔尖骨干人才172名、青年优秀人才114名。以山西煤化所为例,入选人数占到了当年全所职工的22%,占到了全所科技人员的27%,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才攻关创新的积极性。2016年以来,全省通过实施山西省平台基地专项,依托高校、院所和企业,共立项建设27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其中,领军类2个、重点类13个、培育类12个,涉及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新材料、工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化工等多个重点领域。
科技研发转化能力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全省聚焦技术瓶颈问题,加大联合攻关力度,在关键技术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基础研究领域,山西大学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际上率先实验实现一维和两维自旋轨道耦合的简并费米气体,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的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温浆态床煤制油铁基催化剂技术填补了国际空白,山西晋煤集团的煤与煤层气共采国家重点实验室攻克了采动区煤层气地面抽采井优化设计技术。应用研究领域,半导体材料、精密不锈钢极薄带(“手撕钢”)、国产T1000级碳纤维、10MW中速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第三代超低排放循环流化床锅炉等为代表的核心关键技术得到了有效突破。与此同时,全省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先后出台完善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和制度,建立并启动山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加强与C9高校的战略合作,组织实施山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专项计划,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2019年首批认定4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33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转化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不竭动力。
科技治理体系和能力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全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部署,围绕打造创新生态,率先从开展深层次、重塑性改革试点。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山西战区”决策体制,建立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征集、专家咨询论证、产学研用一体化贯通、利用“揭榜挂帅”撬动全社会创新资源、项目全过程跟踪服务和动态调整、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评价等六大机制,形成从项目需求来源征集到科研成果转化完整的科研攻关链条。破除科技与产业融合的障碍,在保持内设机构、人员编制数量不变的前提下,聚焦全省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省科技厅新设立产业科技处室。深入推进省级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深入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效改革,深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全面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深入推进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积极为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赋权、减负,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深入推进“三评”改革和科学技术奖励改革,着力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科研诚信建设新格局,为全省营造潜心研究、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提供了制度保障。
国内外科技合作交流全面拓展。“十三五”以来,全省不断加强与国外友好地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展会的平台优势,服务我省创新合作与技术转移需求,组织参加第20届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第14届中国(满洲里)北方国际科技博览会、第5届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2017浦江创新论坛等展会,促进我省与东北亚、西亚、中亚、东盟各国在科技、经贸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截至目前,全省共认定国合基地35家,国家级国合基地11家。近五年来,累计33个项目列入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争取专项支持1.7亿元,有效服务了全省重大国际合作需求,提升了国际创新资源聚集和辐射能力。
风正一帆悬,创新正当时。今日三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全面推进,正在彰显着我省蓬勃发展的巨大科技创新动能,正在推动我省从资源依赖走向创新驱动的新时代。
(作者: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院长 杨茂林)
(来源:山西日报 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