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信心、保持定力、坚定底气,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科学把握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大势,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既指明“怎么看”、又明确“怎么办”,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主动作为,着力办好自己的事,奋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打好三大攻坚战,适时适度实施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半年,我国经济大盘“稳”、结构调整“进”、新旧动能转换“亮”、消费升级空间“扩”,经济运行延续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同时,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各项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和宏观经济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强大国内市场潜力将进一步释放,加上应对风险挑战的政策储备仍然充足,我们更有信心和底气做好当前经济工作。
从长期看,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具备充足支撑条件。我国有近14亿人口,9亿劳动力,1.7亿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技能的人才资源,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1亿多个市场主体,这是巨大资源潜力;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今年上半年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60%,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在继续巩固,这是强劲内生动力;去年“三新”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6.1%,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分享经济等为代表的新动能不断壮大,这是蓬勃发展活力。事实充分表明,我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走过了不平凡的路程。在新的征程上,我们既要坚信中国的发展前途光明,又要充分认识道路曲折、困难很多,必须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要看到,我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新动能加速提升,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增长持续性不断集聚,为应对外部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较大的腾挪空间。还要看到,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扎扎实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埋头苦干中增长实力,在改革创新中挖掘潜能,在积极进取中开拓新局,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改革开放以来持续高速发展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有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和充足的政策空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开拓进取、攻坚克难,中国经济航船就一定能够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近年来,全市还依托德康公司大力推进百万头生猪项目建设,实施“公司+家庭农场”模式,推进种养结合发展畜牧产业。截至2018年12月,易门、峨山、新平和元江等县与德康公司正式合作签约112户209个单元(年出栏肥猪1000头为一个单元),动工67户141个单元,建成20户38个单元,完成投资12599万元。
目前,“云岭牛”项目建设已成为我市推进种养结合发展畜牧产业的亮点。去年全市将“云岭牛”作为主推肉牛品种,加大元江“云岭牛”扩繁场及峨山、新平育肥场建设,共建设“云岭牛”养殖示范场5个,项目总投资243.08万元,其中市级投资100万元、养殖户自筹143.08万元,建设标准化牛舍及基础设施2702平方米,新建青贮窖1780立方米,种植牧草120亩。
在项目带动下,我市积极推行种养循环模式,各级政府结合当地实情,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大力倡导种养结合发展畜牧产业,养殖企业和养殖大户结合产业转型升级和产品提质增效,也积极走种养循环模式之路发展畜牧产业。
模式探索促进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市按照“种养结合、就地消纳、粪污循环、综合利用”原则,探索推广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结合农业发展实际,各县(区)在建设过程中采取立体种养、种养循环、林牧结合三种循环农业模式,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在山区林特产业带推广立体种养模式;在坝区水稻种植带开展稻田养鱼、养鸭;在坝区粮菜、畜禽产业带推广种养循环模式。
依托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发展“果―沼―畜”“菜―沼―畜”“秸秆养畜―过腹还田”等种养结合循环模式。在高寒山区推广林牧结合生态模式,根据环境承载力,积极发展肉牛、肉羊等草食家畜养殖业,配套推广草地植被改良、家畜宿营法放牧等技术模式。
目前,全市共新建“以种定养、以养促种,种养结合、封闭运行”的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场45个,每年实施水田养鱼、稻(荷藕)田养鱼循环模式3万亩。
易门县十街乡的“养殖―有机肥―水果区域”循环模式、江川区象山种猪场的“猪―沼液―葡萄、草莓―羊”循环模式、华宁县鑫辰公司的“猪―沼液―桃”循环模式、澄江县荷藕庄园的荷藕田养鱼循环模式等,已成为我市以种养循环模式发展养殖业的典范。
种养一体做强畜牧产业
实践证明,发展种养循环农业可以解决诸如土地可持续利用、环保、提升农产品品质、确保农产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等一揽子问题。受环评问题影响,以及“三湖”保护工作的需要,我市畜牧产业发展空间不断受到限制,畜牧产业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最好的方法就是与种植业对接,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已成为实现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渠道。近年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把种养一体规划的理念贯彻于农业规划之中,为做强畜牧产业奠定基础。
畜牧产业要做大做强需争取发展空间,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市加强对全市23.3万口农村“三结合”户用沼气池管理服务,新建以秸秆为主、畜禽粪便为辅的日产800―1500立方米沼气工程8座,新建养殖小区小型和联户发酵容积100立方米沼气工程15处,对沼液、沼渣进行资源化利用,建立利用沼渣生产有机肥试点工程2处,推进畜禽粪污处理,规模养殖畜禽粪便、主要农作物秸秆等有机肥资源养分利用率达60%以上。
去年,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04%,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5.31%,超过了省级对市级考核的目标要求。
另外,畜牧产业要做大做强实现提质增效,核心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近年来,新平县水塘镇充分利用立体气候优势,科学规划农业布局和调整产业结构,逐渐形成了山顶栽核桃树和树下养鸡,山腰种甜橙树和养猪,山脚发展蔬菜、甘蔗和养牛的产业格局,并通过种养结合模式,走出了一条全域发展生态立体农业的路子。全镇的牛粪、猪粪和鸡粪都被种植户收购用来种甜橙、蔬菜等农作物,以前牲畜粪便污染环境的问题通过种养结合的模式就自然解决了,农产品的质量也上去了。随着水塘镇种养结合模式助力全域生态立体农业发展,近年来全镇畜牧产业快速发展,90%以上的农户都养鸡、养牛、养猪,全镇农民纯收入的50%左右来源于养殖业。
目前,随着循环农业高位回归,全市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农产品质量得以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并最终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