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永光
省委主要领导对澄江提出的“国际旅游城市、国际健康养生城市、国际会议中心城市”三个国际化定位,极大提升了澄江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定位。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澄江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围绕“三个国际化”定位,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真抓实干,打好“绿色食品”“绿色能源”“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打赢抚仙湖保护治理、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三大攻坚战”,努力实现“山湖同保、水湖共治、产湖俱兴、城湖相融、人湖和谐”。
打好保卫抚仙湖雷霆攻坚战,争当全省、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抓牢抓实抚仙湖保护第一政治责任,扎实开展雷霆行动二期及抚仙湖综合保护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推进54个山水林田湖草和抚仙湖“十三五”规划项目建设,加快全国农村污水治理示范县项目建设和103条主要入湖河道“一河一策”方案编制实施,实现全面截污治污。抓好智慧抚仙湖工程,积极探索实践“科学治湖”。实施15万亩高效节水减排、10万亩径流区植被恢复以及7563亩矿山恢复治理项目,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7%,林木绿化率达47.7%;实施土地流转轮作休耕,将坝区5.35万亩蔬菜种植调整为烤烟、香根草、除虫菊、水稻各1万亩,荷藕和蓝莓各0.5万亩,休耕0.35万亩;取缔大棚花卉和畜禽规模养殖,减肥限药,大力发展生态有机农业及生态农庄、田园综合体,削减农业面源污染,确保抚仙湖稳定保持Ⅰ类水质。
围绕“三个国际化”城市定位,打造令世人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按照科学、绿色、高质量、可持续的原则统筹好保护与发展。坚持高水平规划引领,加快完成《澄江概念性规划及城市设计》《抚仙湖径流区区域总体规划》《一城五镇多村迁村并点专项规划》编制,划定抚仙湖流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344平方公里,实现“多规合一”。突出“生态+”,加快2.8万人生态移民搬迁和5个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抓好县城提质扩容、“增绿添色·点亮澄江”及智慧城市建设,积极构建“一城五镇多村”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力争“十三五”末城镇化率达62%以上。加快推进与中山大学合作办医项目和寒武纪乐园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抓好云南国际医疗健康城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尽快落地实施;支持复星、览海集团抓紧启动医疗、康养、休闲项目,启动南亚东南亚医学中心生态健康城、仙湖飞鹰、帆船基地、巴萨足球学校建设,推进全产业链的大健康产业发展。加强格兰芬多国际自行车节以及抚仙湖超马、半马等国际性体育赛事的组织和市场开发,建设国际体育精品赛事基地。依托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打造世界一流的古生物化石科研基地、科考科普文化旅游地。以国家级休闲旅游度假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为契机,加快“一部手机游云南”澄江板块建设,不断补齐旅游基础设施短板,丰富旅游业态,规范旅游秩序,着力把抚仙湖打造成全国、全省旅游新亮点、新名片。力争到“十三五”末,实现接待游客4800万人次,年均增长10%以上;旅游总收入251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旅游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25%以上。
突出科教创新和政务服务创新,打造国内一流的创新乐园、创业家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实施七大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工程、高原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工程、科技惠农服务工程、科技创新平台推进工程、知识产权战略工程、科技合作交流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引工程),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不竭动力。实施“仙湖英才”计划,进一步加强与中山大学、同济大学、云南大学等友好院校和南京古生物研究所、西北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科研站所、规划站点、会议及疗养基地和专家院士工作站,助推我县转型升级。围绕抚仙湖、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古滇文化三张名片,加大引资、引智、引才力度,研发文创产品、旅游产品,进一步拓展山水澄江智慧营销市场和空间。积极开展“乡村旅游全民创客行动”,扶持、培育、建成一批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的艺术家村落、摄影家基地、精品酒店、民宿客栈、星级农家乐。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致力于服务创新,落实好行政审批容缺受理、马上就办、一次性告知、一站式办理、主动服务、领导亲办、督查问效等7项机制,实现高效便捷审批。搭建好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双创”产业园的推动作用。不断探索鼓励人才干事创业的新方式,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人才发展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跨越发展。
(作者系澄江县人民政府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