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不法中介以“低息贷款”“快速放款”“包装资质”等名义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业务,此类行为不仅扰乱金融市场秩序,还可能导致消费者陷入债务陷阱、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
一、不法贷款中介的主要表现形式
1.虚假宣传与误导营销。通过电话、短信、社交平台等渠道发布“无抵押低息贷款”“内部渠道秒批”等不实广告,冒充银行工作人员或谎称与银行合作有“特殊关系”,诱导消费者签订服务协议。部分中介虚构贷款成功率,隐瞒真实利率及费用。
2.违规收费与捆绑销售。要求消费者预先支付“手续费”“保证金”或购买高价保险、理财产品作为贷款条件。部分中介以“资质包装”为名,伪造银行流水、收入证明等材料,并收取高额服务费。
3.诱导过度负债与违规操作。怂恿消费者通过“以贷养贷”方式偿还旧债,或利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在多家机构频繁申请贷款,导致债务雪球式增长。部分中介甚至截留贷款资金,要求消费者支付“解冻费”等额外费用。
二、不法贷款中介行为的主要风险
1.高额债务与信用受损。频繁借贷或“以贷养贷”可能导致债务失控,消费者可能因无力偿还被列入征信黑名单,影响未来房贷、车贷等正常金融活动。若中介伪造申请材料,消费者还可能因“骗贷”承担法律责任。
2.信息泄露与财产损失。贷款申请需提供身份证、银行卡、通讯录等敏感信息,非法中介可能转卖信息用于诈骗、洗钱等违法活动,或利用消费者账户转移资金,导致资金被盗。
3.遭遇暴力催收与诈骗。一些不法中介与高利贷团伙勾结,若消费者未能按时还款,可能面临电话轰炸、骚扰亲友等暴力催收。此外,以“账户异常需转账解冻”等名义实施的二次诈骗风险较高。
为保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玉溪金融监管分局、玉溪市银行业协会、玉溪市消费者协会提示您:
一是理性借贷,拒绝不实承诺。警惕“零门槛”“秒到账”等夸张宣传,正规贷款需严格审核资质与还款能力。切勿轻信“代刷流水”“包装征信”等违法操作,避免陷入债务泥潭。
二是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办理业务。贷款应通过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等官方渠道申请,可通过拨打机构客服电话或登录官网验证中介资质,避免委托第三方代办。
三是保护个人信息与资金安全。不向陌生人提供身份证、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等信息;签署协议前需仔细阅读条款,拒绝空白合同或“砍头息”等违规收费。四是审慎评估还款能力。贷款前需综合计算利息、手续费等实际成本,量力而行控制负债规模。若遇还款困难,应主动联系金融机构协商,切勿通过非法中介“借新还旧”。
温馨提示
请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共同营造健康金融环境。
来源:玉溪金融监管分局
转自:玉溪市银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