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秘书长 吴健)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新时代党引导动员人民群众贡献智慧力量、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也是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背景下,志愿服务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在创新举措上不断探索和实践。
一、时代之需:志愿服务工作的使命任务
新时代志愿服务大有所为。今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它作为引领志愿服务实践的科学指引,为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促进志愿服务事业长远发展锚定了方向,志愿服务在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民生改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汇聚全民参与的磅礴力量。通过志愿服务的精神激励,鼓舞人们怀抱无私大爱与崇高梦想,倡导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的行动理念,鼓励大众积极投身于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勤勉奋斗,为构建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汇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澎湃动能。
(二)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筑牢美好生活的基石。志愿服务秉承自愿参与、无私奉献、公益至上、利他主义的原则,在强化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效能的同时,积极引导并支持具备条件的个人、企业及社会组织投身公益,丰富服务供给,确保民生基本需求得到有效保障,从而提升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文化享受,实现物质与精神双丰收。
(三)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上塑造精神风貌的时代风尚。志愿服务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重要核心,引导人们在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坚定信念、陶冶情操,成为具备高尚品德与深厚情怀的人。同时,以个人的善行义举为榜样,影响和带动周围人群,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四)在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发挥志愿服务的独特优势。志愿服务着眼于城乡基层治理,通过探索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广泛动员民众加入志愿者行列,自主管理个人事务,协同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始终将“一老一小”群体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共同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服务,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与水平,构建更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二、现实之困:志愿服务工作的困难挑战
近年来,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截至2024年10月31日,仅云南省玉溪市就有实名注册志愿者37万余人,志愿队伍2489个,有效志愿项目5万多个,有效服务时长1324万小时。玉溪市网络大V推动志愿服务创新发展的实践不断被续写,也为“新媒体+”志愿服务提供了有益尝试的范本。在新媒体的益变下,玉溪市基本形成了以红塔区为圆心和梁柱的市域网络生态,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传播网络文明的重要活跃力量。在看似一片向好的发展势头下,志愿服务工作也隐藏着许多困难与挑战。
(一)志愿服务工作推进缺乏系统性。志愿服务工作管理能力和水平不够高,面临经费来源困境、人力资源紧缺、品牌项目不多、宣传动员疲软、数字化程度不高等难点,特别是在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提升空间仍然比较大。
(二)志愿服务工作制度缺乏规范化。当前,缺乏一套科学、全面、高效的激励与保障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志愿者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特别是为志愿者购买人身意外保险迫在眉睫。许多工作靠领导出面或个人协调,开展难度和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三)志愿服务工作需求缺乏适应性。志愿服务工作与社会发展大局的融合现状尚存在明显不足,志愿服务活动缺乏足够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未能充分捕捉到社会发展的多元需求与深层次问题,市、县、乡(街道)三级项目库建设任重道远。
三、破局之策:志愿服务工作的创新举措
为了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完善制度机制、汇聚工作合力、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入手,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精细化程度。
(一)完善志愿服务体系机制。深刻把握中央关于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的精神,将志愿服务工作纳入社会治理体系的整体规划,明确志愿服务在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健全志愿服务组织协调机制,加强与省级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细化制定志愿服务工作的具体工作规则,明确各部门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同时,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志愿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志愿服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推动形成上下联动、内外协同的工作格局。
(二)探索志愿服务创新路径。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的创新发展,创新志愿服务模式。积极拥抱“互联网+志愿服务”的新趋势,借助体育赛事、文旅盛会和数字技术的力量,实现志愿服务资源的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应用志愿服务信息云平台,促进服务供需精准匹配,深度融入教育、医疗、养老、生态环保、基层治理、应急救援等民生等关键领域,针对特定人群推出专业化服务项目;利用志愿服务应用程序,便于志愿者完善志愿者个人信息,灵活参与服务活动;开展志愿者线上培训、举办交流论坛等活动,提升志愿者的专业技能与服务效能。
(三)深化志愿服务宣传推广。加强志愿服务宣传和推广是提升志愿服务社会影响力的关键。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渠道,广泛宣传志愿服务的理念、价值和意义;组织志愿服务宣传活动、展示交流等,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开展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建设和宣传推广活动,提高志愿服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网络正能量、高品质、大流量赋能地方高质量发展,传播文明思想,构建和谐文明新常态。
(四)打造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围绕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环境保护、普法强基等关键领域,特别是要关注“一老一小”“一残一困”群体,以及医疗健康、应急救援、禁毒防艾等紧急需求,设计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项目。结合地方文化、历史、资源等特点,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如“文旅志愿者导览服务”“地方特色农产品推广志愿服务”等。通过选树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等方式,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更多志愿者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展望未来,志愿服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温暖注脚,更是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环,将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我坚信,在全社会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志愿服务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绚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