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社科前沿
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2022-10-27 11:21:06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吹响了新时代新征程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前进号角。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需要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持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与高速增长相比,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组合方式、配置机制、发展模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大力推动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因此,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强调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创新驱动发展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创新处于首要地位,发挥先导作用。只有以创新为核心、为动力、为先导,才能真正实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其次,创新驱动发展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因素。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进一步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创新驱动,从根本上改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进一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创造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形成新优势,引领和驱动高质量发展。再次,创新驱动发展是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制高点的重要基石。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各国之间围绕产业、技术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竞争日趋激烈。只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打造发展新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中国经济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成就的取得更加彰显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意义。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表明我们党对创新驱动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新时代十年,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万亿元增加到2.8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基础研究经费是十年前的3.4倍。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十年来的实践雄辩地说明,只有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才能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完成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

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

第一,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精准定位和优化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布局,加快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逐步改革和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科技投入体系和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着力培育创新文化。

第二,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通过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等激励形式,激发企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注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促进行业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深化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围绕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进行科技创新,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第三,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制机制。一是支持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需求对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开展技术定制、测试检验、中试熟化、产业化开发等,助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二是建立信息渠道畅通、服务功能齐全、交易活动有序的技术交易市场,健全技术交易市场运行机制,提高其运行效率。三是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引导技术转移转化机构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发展,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

第四,加强自主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围绕基础前沿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科学问题进行持续性攻关,加快攻克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技术,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技术创新突破。重点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掌握更多“撒手锏”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第五,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对外国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和重点实验室的引进,与我国企业、高校及研发机构结成创新联合体,围绕国际产业链关键环节与重要节点的关键共性技术进行合作研发。积极融入国际产业链和全球创新网络,推动技术成果共享、知识溢出与创新能力提升,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制造业关键技术缺失、成因及创新突破路径研究”(19AZD015)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所属:玉溪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单位地址:玉溪市红塔区抚仙路86号高新科技大楼A1301室
域名:http://www.yxshkxj.cn | Email:yxsklkyb@163.com | 电话:0877-2033863
滇ICP备17008377号-1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