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社科普及 >> 社科普及
多路径探索传统村落振兴模式
2023-04-25 11:20:45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需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挖掘传统村落发展经验

传统村落是我国数以万计的乡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蕴藏着丰富的历史风貌与人文内涵,也是广大中华儿女的乡愁载体和精神寄托。如何推进传统村落振兴,是近年来社会各界正在合力解决的重点问题。

2017年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多家机构组成联合团队,在安徽省潜山市万涧村开展乡村振兴试点。在4月15日召开的第四届传统村落保护暨乡村振兴——北京·潜山两地论坛中,潜山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国林表示,万涧村振兴试点工作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传统村落保护乡村振兴模式,其采用陪伴式规划的形式,在村落治理机制建设、乡村产业培育与反哺、传统建筑改造与合理利用、传统建造技术传承与创新、公益力量及社会资本引入、传统文化传承与活化等领域展开有益尝试。

万涧村试点这一产学研合作的实验性项目,在拓宽村民生计空间、提升乡村组织能力、激活乡村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破解当前传统村落保护难题、探索更多的传统村落保护及乡村振兴模式,积累了创新性的经验。以陪伴式规划服务为主的万涧村模式,只是传统村落振兴探索出的方式之一。据悉,从2000年打造美丽乡村系列项目开始,相关村落、研究机构和专业单位还探索出了以四川眉山永丰村为代表的整体农村土地整治等模式。这些探索坚守乡村生态环境和基本农田保护的底线,发挥规划的统筹力量,推进乡村各项资源的高效集聚和合理利用。

科学规划引领乡村建设

乡村规划事关乡村长远发展,事关农民安居乐业。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飞舟认为,规划学与社会学的紧密合作,能够科学地为乡村规划落地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矛盾提供解决办法,推动村庄内部的合作,促进乡村的综合成长。在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玲看来,乡村规划不仅要从整体的国土空间角度进行统筹安排,还需要从具体的县域层面入手,真正促进“实用性规划”落地。

加强科学规划,让乡村振兴蓝图照进现实,执行力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已经初步形成保护传统农耕文明的村落群体。自2020年以来,国家对传统村落的保护采取集中连片示范的方式,多途径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使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靳东晓表示,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不仅要擅长规划物理空间,也要善于规划社会空间、文化空间,能够在地域上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

乡村人才振兴是关键

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力,是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的有力保障。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要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建设好乡村,需要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周飞舟提出,乡村建设和乡村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其实就是农民主体和农民参与的问题。乡村振兴当中农民的自我教育,就是如何把家园建设成宜居宜业的地方,如何能够在生活富足的同时追求精神富足,过一种文明和美的生活,真正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春光表示,要发挥村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需要明确村民的权利、提高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厘清乡村振兴的方向,从而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而如何培养人才更为重要。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卢晖临表示,万涧村回味乡愁合作社在解决人才培育方面提供了一些思路。比如,合作社将村民的土地、老屋等统一流转,建成民宿、活动中心及小型博物馆,村民则成为这些新型场所的运营者,在不断实践的同时真正形成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成长的体系,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激发村民自主性、创造性,激活整体的乡村活力。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重庆以“美丽莆田行动”为例,提出乡村建设要加强同乡同业者的参与,使物理空间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母体。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团提出,乡村人才建设,还要重视驻村规划师、乡土培训师、村支书等基层人才的培育。

记者:陈雅静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所属:玉溪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单位地址:玉溪市红塔区抚仙路86号高新科技大楼A1301室
域名:http://www.yxshkxj.cn | Email:yxsklkyb@163.com | 电话:0877-2033863
滇ICP备17008377号-1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