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张娓)11月5日,中国上市公司蓝皮书《中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20)》发布会在京召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王利民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平发布成果。
《中国上市公司蓝皮书:中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20)》指出——
中国A股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与宏观经济走势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2019年及2020年1~3季度,全部A股上市公司营业总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累计同比与GDP累计同比走势趋同,总体呈现2019年逐季放缓和2020年1季度受疫情影响深度下探而后快速复苏的局面。
在境内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的情况下,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仍有望维持较为强劲的复苏势头,2020年第四季度经济同比增速可能达到5.5%左右,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将超过2%,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若以受疫情冲击之前的2019年环比增速为基准,2021年1季度继续保持更快环比增速,实现2.0%左右的增长,2~3季度环比增速恢复2019年水平,4季度环比增速有所下降为1.5%,则2021年1季度,由于基数较低,同比增速可能超过19%,2~4季度同比增速分别为8.5%、6.7%和5.9%,全年经济增速可能超过9.0%。如果按照中国社科院经济所《中国经济报告(2020)》在不考虑疫情影响情况下,对2020、2021年潜在增速水平5.93%和5.75%的估计,则2021年中国GDP总量较未受疫情影响情况下收缩了0.23%,已经非常接近潜在产出水平。随着中国经济较为强劲的复苏,A股上市公司业绩在接下来的几个季度有望逐步恢复。
《中国上市公司蓝皮书:中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20)》指出——
应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一)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不动摇
资本市场的市场属性极强。要不断深化对金融本质初心和规律的再认识,敬畏市场,尊重规律,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立足国情,善于学习国际有益经验,持续完善市场机制,真正把发行、交易等环节的选择权交给市场,形成有效的市场约束。坚持规则的公开透明,增强规则的科学性、稳定性,不能因市场短期波动或舆论压力而随意改变。坚持依法治市,依法监管,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稳定市场预期。市场主体和市场机制的培育和成熟需要一个过程,这要求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市场化的方向不动摇。
发挥股权融资对创新的支持作用,必须建立在有效的监管和充分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基础之上。要建立健全资本市场制度规则的“四梁八柱”,改进资本市场法制供给机制,完善基础性法律制度,着力解决法律制度与市场实践不相适应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手段、措施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重视资本市场的道德风险,处理好“德”与“法”的关系,进一步健全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刑事处罚有效衔接的法律体系。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的手段和机制,大幅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二)打造定位清晰、功能完善、开放包容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充分发挥科创板、创业板支持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科创板作为一个新设板块,承担着引领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型和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的双重使命。下一步,要鼓励支持优质科技创新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适当加快科创板IPO速度,提高审核、注册衔接效率,推动科创板形成集聚效应;要进一步统筹科创板发展和创业板改革,增强二板市场对科技创新和实体企业的包容性和覆盖面。同时,应更好发挥主板市场功能,推动上市公司转型升级。适当提高主板发行上市标准,与其他板块拉开一定差距,进一步明晰主板作为成熟市场、蓝筹市场的品牌和定位。深化新三板改革,加强信息披露监管,提升新三板挂牌企业的公司治理能力,夯实市场基础;针对中小企业特点,通过差异化的信息披露要求和自律监管方式,降低中小企业成本。进一步畅通新三板与区域性股权市场的联系,促进资本市场各板块之间的有序衔接。
(三)着力构建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制度规则体系
自2019年以来,随着科创板和创业板改革相继落地,注册制正稳步推进,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和退出制度逐步完善。注册制要求具有信息优势的发行人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地披露对投资人作为投资决策有影响的信息,这决定了投资人每笔交易是否公平、高效,宏观上就形成了整个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公司是否能融到资、融多少资以及如何定价都应该由市场说了算,监管机构所要做的是,如何提高发行人的信息披露质量,做到不敢欺诈、不能欺诈。在隐瞒和提供虚假信息能够获得巨大回报的情况下,降低融资方的欺诈行为,一方面需要提高欺诈被发现的概率,这涉及如何更好发挥中介机构和市场组织的监督作用,以及如何降低中介机构与发行人合谋动机;另一方面需要加大欺诈行为被发现后遭受惩罚的力度,大幅提高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民事赔偿责任和刑事追责力度已势在必行。
《中国上市公司蓝皮书:中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20)》指出——
追求安全溢价+创新溢价、赛道+创新的选股策略,自上而下找寻阿尔法
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风险较大所致的在风险偏好下降时代,追求安全溢价和创新溢价成为我们评估逻辑的起点。疫情后短期内政策加码,流动性的相对宽裕带动了市场行情的上升。进入第二季度后,随着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和复工复产的加快,业绩带来的基本面修复和增长成为主导未来市场走向的关键。随着无风险利率在波动中趋于上行,偏股策略和一定数量的债券投资使得投资组合长期看涨期权特征明显,能够获得中国经济率先复苏的安全溢价,部分周期性行业、大消费、大健康类确定性、头部类上市公司依然是投资者青睐对象。长期看,十九届五中全会突出了创新在我国未来建设现代化强国中的重要意义,我们也坚定基于创新估值体系变革所带来的创新溢价法则,充分关注上市公司人力资本综合体系(员工持股分享、企业家精神定价和ESG重要性与日俱增),这相当于将创新不确定性转化为概率意义上“确定性”,从未来估值,获取超额收益。此外,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多项改革措施意味着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不停步、不摇摆,资本市场改革溢价和增量资金搅动市场风格转变,长期而言也是看好中国资本市场的主要依据。
《中国上市公司蓝皮书:中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20)》指出——
2020年下半年债市利率下行空间有限,上市公司债券违约风险依然较大
蓝皮书指出,2020年下半年,从债券利率走势来看,债市利率下行空间有限。首先,在目前海外疫情仍未完全控制的背景下,内外部影响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且在后疫情时期,为稳定实体经济发展,仍会有推动实际贷款利率下行的相关政策,债市利率仍存在一定下行空间。其次,从基本面来看,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速达3.2%,实现了超预期增长,经济数据回暖稳定市场信心,风险偏好小幅回升。后期,在全年稳经济的目标下,预计经济延续稳步复苏态势。最后,从货币政策来看,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货币政策边际宽松,长短结合、把握力度:在实施降准的同时,又辅以公开市场操作回收市场流动性,并下调了公开市场政策利率。预计后期,在经济仍存下行压力的背景下,货币政策仍将保持边际宽松,但同时更加强调调控力度,在市场流动性出现紧张时适度调节,而不会大水漫灌。在基本面逐步企稳、货币政策保持稳健的背景下,下半年债市利率下行空间有限。
据悉,《中国上市公司蓝皮书:中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20)》以中国上市公司价值评估为特色,并从微观上市公司运营中发现中国上一年度宏观经济运行情势,对未来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改革趋势进行展望。蓝皮书历年构建的“漂亮100”投资组合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的绩优资产和转型方向。
宏观上,随着对疫情有效阻遏和推进复工复产,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速由负转正,预计全年经济将维持2%以上的增长。从微观主体来看,突发的自然危机对上市公司创值能力形成了巨大冲击,但上市公司创新转型仍在持续推进,计算机、国防军工、医药生物等行业创新活跃度居前。
短期内,随着复工复产加速推进和经济恢复性增长,市场将逐步从政策牛过渡到业绩牛。长期来看,创新与公司治理架构完善带来估值上击机会,持续而坚定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增量资金和投资风格切换。“漂亮100”投资组合回测效果良好,组合经风险调整后收益较高。
从全球化角度来看,美国全球化战略的调整势必会限制东亚新兴经济体作为离岸生产商获取世界经济知识外溢的能力,迫使中国采取两融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切实提升自身市场创造能力,并提出相应的资本市场发展和投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