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美学的多维阐释
姚文放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3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中国戏剧美学的逻辑发展、中国戏剧美学的思想背景、中国戏剧美学的思维方式、中西方戏剧美学的比较视野等四个方面对中国戏剧美学进行多维度、全方位、多视点的阐释。本书为观照和审视中国戏剧美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框架,运用了一套富于新意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诸多新颖的学术观点,提炼了一个系统性的概念范畴体系,从而显示了深入而又宏阔的创新意识。
作者简介
姚文放,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评审专家。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篇 中国戏剧美学的逻辑发展
第一章 平民主义戏剧美学的初澜——元代戏剧美学概论
第一节 戏剧美学的自觉和平民主义倾向的凝定
第二节 戏剧艺术家评论
第三节 戏剧表演理论
第四节 戏剧创作理论
第五节 曲律音韵研究和戏剧史研究
第二章 浪漫主义戏剧美学的崛起——汤显祖的戏剧美学思想
第一节 经济、政治、思想、文艺的崭新背景
第二节 “情”的浪漫主义内涵
第三节 标举天才、想象、灵感、情感
第四节 与吴江派的争论
第五节 《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的戏剧美学思想
第三章 从浪漫主义向古典主义的逆转——王骥德的戏剧美学思想
第一节 戏剧美学逆转的迹象
第二节 对戏剧美学规律的总体把握
第三节 对“本色”论的综括集成
第四节 对“汤、沈之争”的持中评价
第五节 素朴、直观的辩证思维
第四章 浪漫主义戏剧美学的余波——金圣叹的戏剧美学思想
第一节 金圣叹的戏剧美学思想与儒、道、佛、理
第二节 创作论、作品论、欣赏论
第三节 悲剧观的近代因素
第五章 古典主义戏剧美学的总结——李渔的戏剧美学思想
第一节 李渔总结古典戏剧美学的主客观条件
第二节 论戏剧创作
第三节 论戏剧结构
第四节 论戏剧的导演和表演
第六章 近代戏剧美学的开拓——王国维的戏剧美学思想
第一节 戏剧史理论
第二节 元杂剧研究
第三节 近代悲剧观的确立
第二篇 中国戏剧美学的思想背景
第七章 中国戏剧美学与儒家思想
第一节 “言非小道,实有可观”——戏剧的重大社会功用
第二节 “孰谓传奇不可以怨乎?”——戏剧的抒情倾向
第三节 “狂狷”与“双美”——中庸之道的方法论原则
第八章 中国戏剧美学与道家思想
第一节 “填词皆尚真色”——戏剧的美学本质
第二节 “要之传奇皆是寓言”——戏剧的艺术真实性
第三节 “动吾天机,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戏剧创作的不自觉性和无目的性
第九章 中国戏剧美学与《周易》
第一节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戏剧的发生、发展
第二节 “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戏剧的形象性
第三节 “乾坤,其《易》之门邪”——戏剧的情感本质
第十章 中国戏剧美学与佛教思想
第一节 “因缘生法”“现身说法”——戏剧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 “不即不离”“是相非相”——戏剧主题的存在方式
第三节 “色即是空”“人生如梦”——悲剧意识的强化
第十一章 中国戏剧美学与理学
第一节 “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中国戏剧美学的反理学倾向
第二节 “无意中感激他良知起来”——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
第三节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李贽“童心”说的过渡作用
第四节 “填词须用本色语,方是作家”——“本色”论内涵的凝定
第三篇 中国戏剧美学的思维方式
第十二章 中国戏剧美学的规范思维
第一节 中国戏剧美学提炼规范的一般过程
第二节 规范思维与类型化
第三节 规范思维与效前律
第十三章 中国戏剧美学的整体思维
第一节 “天人合一”与戏剧的艺术形式
第二节 “造物赋形”与戏剧的总体构成
第三节 整体思维与戏剧美学范畴
第十四章 中国戏剧美学的具象思维
第一节 诗化的哲理
第二节 具象呈示的概念、范畴
第三节 经验性的理论形态
第四节 艺术化的叙述方法
第十五章 中国戏剧美学的圆形思维
第一节 “不工—工—不工”
第二节 “天籁—人籁—天籁”
第三节 “无书—有书—无书”
第四节 中国戏剧美学圆形思维的一般特点
第四篇 中西方戏剧美学的比较视野
第十六章 李贽与莱辛的戏剧本质论之比较
第一节 哲学基础的相似性
第二节 以自然为美
第三节 市民趣味
第四节 否定古典主义美学
第五节 社会、文化、思想、艺术的差异性
第十七章 潘之恒与狄德罗的戏剧表演论之比较
第一节 情理双融与以理制情
第二节 营构“佳境”与塑造“理想范本”
第三节 自由洒脱的“仙度”与戴着镣铐的“奴隶”
第四节 “观众—演员”中心论与“角色—演员”中心论
第十八章 王骥德与狄德罗的戏剧艺术真实论之比较
第一节 “以虚用实”与“逼真性”
第二节 “传唐人用宋事”与“奇异性”效果
第三节 神思与想象
第四节 绘画美学的背景及其差异
第十九章 徐复祚与卡斯特尔维屈罗的戏剧功用论之比较
第一节 “主风情、弃风教”与“舍教取乐”
第二节 供田畯红女欣赏与为市民大众服务
第三节 对“大团圆”定势的反拨与对“卡塔西斯”的新解
第四节 “本色当行语”与戏剧语言三原则
第五节 现实需要和思想渊源之别
第二十章 吕天成与莱辛的戏剧批评之比较
第一节 戏剧情节:创造意境与塑造性格
第二节 艺术真实:价值论与认识论
第三节 艺术天才:“汤、沈之争”与英、法之别
第四节 戏剧功用:伦理主义传统与启蒙主义宗旨
第二十一章 李渔与歌德关于戏剧舞台性的论述之比较
第一节 “优人搬弄之三昧”与“舞台性”
第二节 “设身处地”与对舞台、剧场的“最高理解力”
第三节 重观众心理学与重创作心理学
第四节 平民主义色彩
第二十二章 李渔与黑格尔的戏剧结构论之比较
第一节 “主脑”与“理念”
第二节 “造物之赋形”与“三整一律”
第三节 “减头绪”“密针线”与“广度”“进展方式”
第四节 戏剧各阶段的划分
第二十三章 王国维与雨果的戏剧史研究之比较
第一节 戏剧史与戏剧构成: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
第二节 戏剧史与其他艺术样式:自律研究与他律研究
第三节 戏剧史与时代生活:个案研究与总体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引言节选
文丨姚文放
戏剧美学研究的对象有两端,一是戏剧艺术现象所显示的审美意识,一是人们在阐释、议论、批评戏剧艺术时以文字形式所表述的美学思想。这两者有密切联系,但又不是一回事,有时甚至还颇相矛盾。本书所说的戏剧美学研究主要是指戏剧美学思想的研究,同时以戏剧艺术现象所呈现的审美意识为背景。以往这方面的研究尚无定称,或称“曲学”,或称“曲论”,或称“戏剧批评”,或称“戏剧学”,或称“戏剧理论”,等等。而称谓的不一正是观念和方法的差异的表征,总的说来还缺少一种以审美理想为中心,联系哲学、文化学、心理学等来把握问题的更深入的戏剧美学研究。再者,以往这方面的研究多为历史的纵向研究,也不乏专题研究,但是在中国戏剧美学的逻辑走势、思想底蕴、思维方式以及比较视野等方面的研究尚需进一步充实和加强。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书拟从四个方面来对中国戏剧美学进行研究,它们构成以下四篇的基本内容。
第一篇“中国戏剧美学的逻辑发展”,改变了那种对于中国戏剧美学史单纯依照自然时间顺序来铺排的写法,而主要依照一定历史时期的审美理想,选择几个最重要的逻辑环节,将全部中国戏剧美学史宏观的逻辑走向勾勒出来:平民主义戏剧美学的初澜(元代戏剧美学)—浪漫主义戏剧美学的崛起(汤显祖)—从浪漫主义向古典主义的逆转(王骥德)—浪漫主义戏剧美学的余波(金圣叹)—古典主义戏剧美学的总结(李渔)—近代戏剧美学的开拓(王国维)。第二篇“中国戏剧美学的思想背景”,探讨中国戏剧美学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支柱的儒、道、易、佛、理诸家思想的内在联系。第三篇“中国戏剧美学的思维方式”,考察中国戏剧美学所体现的思维方式,如规范思维、整体思维、具象思维、圆形思维等,它们构成了中国戏剧美学较之表面的文化征象更加深厚的文化内蕴,对于理解具体的戏剧美学问题更具一般性意义。第四篇“中西方戏剧美学的比较视野”所持的是“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的宗旨。在理论研究中,对于很多问题,如果仅仅拘囿于孤立自足的理解往往赶不上旁牵他涉的比较看得更清楚、解决得更彻底。从中国看西方,从西方看中国,无疑是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对于中国戏剧美学研究来说,也不例外。
研究历史最终要为现实服务,从以往的戏剧美学中总结经验最终是为构建现代新型的戏剧美学奠定基础,中国戏剧美学研究的价值在于此,魅力也在于此。举其荦荦大者,中国戏剧美学有这样几个方面仍然具有健旺的现代生命力,可以整合到现代戏剧美学中来。首先,中国戏剧美学注重戏剧作品结构的整体性,将戏剧结构视为生气灌注、血脉周流的有机整体,主张提炼戏剧结构应充分考虑到它如同生命体一样的有机性,为其凝定统摄全局的内在灵魂。其次,中国戏剧美学强调戏剧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发挥积极的社会功用,尽管它有时过于夸大戏剧的作用,也常常不能摆脱忠孝节义、劝善惩恶之类说教气息,但是这些恰恰对于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倾向起到了遏止和救正的作用。再次,中国戏剧美学十分重视戏剧的舞台性,确认“填词之设,专为登场”,常常根据舞台表演规律、观众心理和剧场效应来规定戏剧创作,从而重场上曲轻案头曲、贵曲家语贱词家语、褒本色家贬文辞家,历来成为一种传统。又次,中国戏剧美学的表演理论并无西方表演体系中所谓“表现派”与“体验派”的尖锐对峙,而是在总体上趋于综合这两派意见,要求戏剧表演达到表现与体验、理智与情感、用“头脑”与用“心肠”、“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和谐统一。最后,中国戏剧美学自一开始就凝定了一种平民主义精神,提出戏剧“宜俗宜真”的原则,把市民趣味视为提炼戏剧体裁格式的法脉准绳,要求戏剧做到奴童妇女皆喻、田畯红女可感,从而将通俗性、大众性和普及性作为戏剧创作和表演所应达到的较高目标。凡此种种,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不失其现实意义,为我们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戏剧美学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参照,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大力发扬。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