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迪庆藏族自治州、临沧市、昭通市绥江县被生态环境部授牌命名为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被生态环境部授牌命名为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11月30日,记者从2022年度云南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目前,我省已有15个州市、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有7个地区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西部地区排名第二。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创建云南模式,我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创促建成效逐渐显现,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本质是以创促建,通过持续开展创建,推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优良,平均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
以创促改成果明显,推动解决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严格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对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生态环境部组织的各类专项督查中存在重大问题,且未按计划完成整改任务的或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或生态破坏事件的,实施一票否决制。
积极探索符合云南特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云南围绕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为目标,积极探索符合云南实际和特色的“两山”转化路径。如大姚县依托核桃产业,探索出了“规模化种植、节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分工、品牌化打造”的“五化之路”,为我省生物资源利用提供了范本;华坪县作为曾经的重点产煤地区,闯出一条“矿业转型、矿山转绿、矿企转行、矿工转岗”的“四转”模式,实现了“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的华丽转身;西畴县在与石漠化抗争中,探索出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绿色产业发展模式;景东县探索出以生态制度建立保护生态环境为根基,助推茶叶、核桃等传统农业,野生菌菇等高原特色产业发展,以黄草岭村为代表的产业融合发展等发展路径和模式,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案例和经验。
为进一步提升我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水平和能力,下一步,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全面提升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水平。按照统筹指导,规划先行要求,积极践行“一线工作法”,对已印发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的地区,组织专家进行现场帮扶指导,严格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生态示范创建技术报告等有关材料编制和审核把关,力争我省在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质量和数量上有突破;配合生态环境部开展好第二批、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复核,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评估工作。
持续加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是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重要基础。2022年,我省重启了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组织修订并印发实施了《云南省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云南省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启动了第三批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遴选申报工作,明年将继续开展第四批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遴选申报。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创建监督管理机制,组织对获得省政府命名的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开展复核,切实加强已命名地区的动态管理,加大宣传,提高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取得更大成效。
此外,发布会上,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迪庆藏族自治州、临沧市、昭通市绥江县政府相关领导分别围绕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经验、特色及下步持续巩固创建成果的打算做了新闻发布,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负责人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和模式进行了交流和分享。
云南网记者 杨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