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社会聚焦
3334份!玉溪保护农作物种质资源成效显著
2022-02-22 09:40:16

对农民来说,农业现代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场革命,传统耕作制度被打破,传统的生产品种、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被淘汰。而代代传承下来,曾被农家人视若珍宝的种子,面对外来物种的冲击,不知不觉间已所剩无几。然而,时过境迁,当众多“老品种”受到消费者青睐,本地种的价值真正受到农业科技人员重视时,这才发现那些丧失的物种是何等珍贵。“昨日黄花”再难觅,种种失落之憾提醒我们,物种基因的收集保护已刻不容缓。

令人欣喜的是,云南省省级作物种质资源玉溪库已在玉溪市农业科学院建成,目前已积累3334份各类作物种质资源,其中传统粮油作物资源1471份、杂粮类作物资源1112份、花卉资源440份、水果资源247份、药用植物资源64份,筛选出优异资源341份。

流逝的农业遗产

春和景明时节,全市各地的农科人员又开始了每年的春季下乡服务基层活动。今年,农业工作者步入田间地头时,因肩上承担着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和收集任务,他们总是认真地察看和询问田地里庄稼品种的分布情况。

2020年5月,我市启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玉溪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张志军介绍,这次普查将用三年时间,对市内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全面普查,查清粮食、经济、蔬菜、果树、牧草等栽培作物古老地方品种的分布范围、主要特性及农民认知等基本情况,重要作物的野生近缘植物种类、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和濒危状况等重要信息,各类作物的种植历史、栽培制度、品种更替、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以及种质资源种类、分布、多样性及其消长状况等基本信息。在普查基础上,通过甄别和整理,筛选出那些古老、珍稀、特有、名优作物品种和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进行征集后,报送国家和省级种质基因库保存。

玉溪市种子管理站站长董云武告诉记者,除了1956年第一次、1981年第二次全国农作物品种普查外,2014年,我市还根据当时省农业厅部署,开展过一次种质资源调查。因此,我们就有三份资料对照,弄清我市农作物种植品种的变动情况。

从整体来看,地方品种在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以粮为纲”的生产布局沿袭30多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基本为地方品种一统天下。以种植面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水稻为例,1956年,通海县水稻种植面积118622亩,有5个主要种植品种,其中峨山大白谷51001亩、老来红42060亩、宜良乱脚龙20800亩、骡子谷3491亩、金裹银1270亩;到1981年,水稻种植品种已基本上全部变换,种植的是8-126、175选3、65-62、江选2号、83-315等10个主要品种,水稻种植面积120560亩;到了2014年,水稻种植面积减至6209亩,品种又换了一遍,变成了以合系31、合系28、合系24、楚粳27、秀粳1号为主的5个品种。

改革开放前,农业生产全国上下“一盘棋”,各地农作物品种的变动情况大体相近,本地品种曾长时间牢牢占据种植主导位置。华宁县农业农村局提供的资料显示,1981年,水稻种植以地方品种皮鞭糯和大吊糯为主,云玉一号、家南2号、西南175号、楚粳3号、和辐4号等培育品种还只是少量种植;玉米种植品种同1956年基本一样,依然为地方品种登楼山白苞谷、登楼山黄苞谷、小矮脚苞谷、盘溪团子,只是单产较1956年有大幅提高;当时主要经济作物甘蔗为地方代表性品种罗汉蔗,并引入东爪哇3016、2883进行试种,梨和桃分别培育出了黄梨和红心离核桃等新品种。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各地农业种植结构和种植品种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到2014年,地方品种边缘化甚至退出历史舞台的趋势已十分明显。据元江县农业农村局提供的资料,元江粮食作物地方品种从1981年的41个减至29个,油料、蔬菜、果树、茶、桑、棉麻等27种主要经济作物育成品种数量242个,地方品种数量仅余37个。

“前三次调查到的作物品种,到现在有相当多的品种已经找不到了。”董云武告诉记者,2014年以来,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农业生产趋向同质化,高产农作物推广品种的应用呈席卷之势,单一栽培取代了生物多样性栽培,导致农作物种质资源流失速度进一步加快。

“经济作物方面,目前大量种植的蔬菜、花卉和水果都是舶来品。”玉溪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杨云光告诉记者,前两年他曾做过一项调查,各地种植的花卉,95%以上的品种来自日本、韩国、荷兰等国家。

大浪淘沙,沙粒沉底,但毕竟还在,而被“雨打风吹去”的农作物种子,基本都会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毕竟,一粒种子,在自然的保存条件下,三五年后便会丧失发芽能力。

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我们还能指望发现和征集到多少本地品种?

守护刻不容缓

这次普查和收集的结果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玉溪市农业科学院信息中心副主任瞿观介绍,目前玉溪市共征集到各类种质资源386种,向上级提交种子样本405份,其中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334份、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4份、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2份、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49份、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16份,其中有粮食作物135份、经济作物30份、果树资源77份、蔬菜资源145份、牧草资源18份。

“遭受外来品种如此严重的冲击,本地品种还能保存这么多种类,确实有些出人意料。”瞿观负责此次普查全市农作物种质资源品种材料的收集整理,熟知每一份种质资源的来源。他告诉记者,按照目前的速度,这些大多数保存于偏远地区的本地品种,用不了多长时间也会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

本地品种走向消失的趋势似乎难以逆转。归纳专家的意见,主要有五方面原因。

首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种什么、怎么种,由市场说了算。本地品种产量普遍偏低,作为商品,其品质性状大多难以同外来品种抗衡。同等价格下,产量低产值就低,商品性状差就意味着卖不出好价。因此,在同外来品种的竞争中,本地品种节节败退。

第二个原因是销售方式的转变,带动了农业规模化发展。在农村,农产品门前街头售卖逐渐成为小打小闹,坐等收购商上门或把产品卖给专业的销售公司销往外地甚至国外成为生产主导,规模化种植逐渐成为一种大潮,各地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甚至“一县一品”的大一统生产格局,全是外来品种当家,本地品种完全没了种植空间。

第三个原因是种子的选育。抛开种植品种不说,农民自己选育种子,其过程旷日持久。育种由专业化公司完成,农民购买种子自己育苗十分方便。因此,绝大多数农民便不再自己留种,少量存留的种子随着时间流逝而丧失了萌发力。

第四个原因是现代农业的发展,供给侧发生了极大改善。工厂化育苗公司的出现,既方便了广大种植户,又缩短了生产周期,而生产关系中多了这样一个服务链,进一步加快了广大农民与育种环节这项重要农事活动告别的步伐。

第五个原因是从国家到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滞后。一方面,目前地方尚没有稳定的收集和保护人员及渠道,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普遍还是空白。经过多年努力,玉溪市农业科学院曾培育出不少水稻、油菜、小麦、豌豆等新品种,然而到目前为止,农科人员还未承接或争取到一个完全通过种子选育立项的项目。

普查和收集过程中,各工作组频频遇到农民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东西很少有人种了,你们还收集来干什么呢?

部分农科人员心中也会浮起这样的疑虑:自己所收集的品种多数也是从外面输入,严格意义上讲,也不是属于本地土著品种,收集这样的东西到底有没有意义?

对此,玉溪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杨绍聪打了这样一个比方:云南的汉族,祖代虽系外来,但在一个地方落脚后,其繁衍的后代便成为土生土长的云南人。外来作物品种也一样,经过几代的种植,在适应当地土壤、气候后,逐渐形成了稳定的遗传基因。在缺乏溯源的条件下,花功夫来确定其是不是本地品种没有多少意义。

种质资源收集的重要性,一个例子被频频引用。1954年,孢囊线虫病使美国大豆产业遭受到毁灭性打击,科学家从3000多份种质资源中“翻箱倒柜”,最终找到了20世纪初美国传教士从中国收集的独特地方品种——北京小黑豆,正是利用其特有的抗病基因,最终培育出新的大豆品种,令美国大豆产业得以复苏。当时,这份来自中国的种质资源,已在美国保存了47年。

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董云武告诉记者,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品种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我国幅员辽阔,地势复杂,野生物种资源丰富。以水稻为例,野生稻中既有两米多高的巨型稻,也有几十厘米的“小矮人”。正是基于丰富的野生稻资源,我国才能培育出绿色高产、造福多国人民的超级杂交稻。

每多保留下一份物种资源,未来农业便多一份希望。

守护种质资源 开发新产品

今年春节,记者回家过年,又听到许多江川人在抱怨大锅菜里的慈姑、莲藕不好吃。

让人无语的是,这样的吐槽声可能还会一年年地继续下去。前些年,曾有不少人千方百计地想寻找原来的慈姑、莲藕老品种来种植,却遍寻不得。

二十多年前,本地慈姑、莲藕品种因为产量比不过外地品种,便被种植户抛弃。而慈姑、莲藕这类本地水生作物基本不产籽,需要以根来繁殖,留种方式得靠年复一年地种植。一旦种植中断,品种便会失去传承。

这些年,老品种的苦瓜、花菜市场价格翻倍,产品依然供不应求。

20世纪90年代初,新平县漠沙镇把冬早蔬菜列为重点产业发展。1993年,时任漠沙镇曼勒社区党总支书记杨文昌把在红塔区已经式微的大白苦瓜成功引种到漠沙,后来发现这一品种产量不高,又从台湾引入绿宝石等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口感好,产量高,外观又好看,很快便取代了大白苦瓜。

然而,问题随即接踵而来。因为连年耕作,导致病虫害高发,品种退化严重。

1995年,杨文昌尝试以黑籽南瓜作砧木来嫁接苦瓜,结果却不理想。随后几年里,他先后选择与苦瓜属性相近的南瓜、丝瓜、西瓜、冬瓜等葫芦科植物进行试验。2000年,以丝瓜作砧木嫁接大白苦瓜获得成功,其抗逆性强,耐寒、耐热、耐涝,且产量高,最高亩产量可达9吨。获得新生的大白苦瓜很快在漠沙坝子得到推广。近年来,当地苦瓜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2万余亩,仅苦瓜一项,8个村委会的3967户瓜农户均收入便达2.8万元。

无独有偶,几乎在同一时间节点上,嫁接技术在华宁县同样结出了硕果。

茄子曾是华宁县华溪镇一带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然而,由于长期连作和单一品种种植,病虫害严重,茄子产业发展陷入困境。

1993年,华溪镇华溪村委会蚱蚌小组村民梅清林成功把茄子苗嫁接到一种野生茄科植物上。于是,一个被命名为“华茄1号”的茄子新品种问世了。“华茄1号”不但根系发达,抗逆性强,抗病、抗旱、耐涝,而且产量较普通茄子增1.5倍,平均亩产达6吨左右。经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取样化验,“华茄1号”钙、铁、锰的含量均高于普通茄子,且粗纤维含量低、口感好,而且由于根系发达,有较强的吸收营养成分能力,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量。

良好的物种性状,使“华茄1号”很快便被推广到国内20余个省市种植。

老一辈务农人对玉溪本地的优势品种往往能脱口而出:元江野生稻、中华芦荟、野生芒果、野生茶,新平扬武小紫芋、五丫梨、皱皮黄果、野生茶,峨山甸中糯米,红塔区大白苦瓜、低芥酸油菜籽、小石桥大黄梨,江川疙瘩花(花菜),通海小莴笋,华宁糯玉米,“七孔八眼”的澄江藕,易门黄豆……

其实,对地方作物品种的利用,玉溪不乏成功的案例。元江中华芦荟成就了元江万绿集团,红塔区低芥酸油菜籽为云南滇雪粮油有限公司打出了声名,品质优良的澄江藕让澄江藕粉闻名遐迩……

点完玉溪各地曾经闻名遐迩的地方农作物,董云武和杨云光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新西兰红梨。原来,这种红遍全球的水果,其祖本为来自云南的火把梨。新西兰引种云南火把梨后,经过选育,形成早熟、中熟、晚熟不同品种,成为世界级名品。

在他们看来,玉溪有着如此多的地方名特农产品,随着现代农业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只要发掘和利用好其中的一小部分资源,就足以为玉溪培育出名特农业新品种,用新产品开辟出广阔的天地。就目前而言,最重要的还是守护,不能让那些宝贵的地方品种丢失。(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邢定生)

网站所属:玉溪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单位地址:玉溪市红塔区抚仙路86号高新科技大楼A1301室
域名:http://www.yxshkxj.cn | Email:yxsklkyb@163.com | 电话:0877-2033863
滇ICP备17008377号-1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