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城乡建设中存在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问题,当深入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 记者 邓星瑞 摄
2020年7月2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其中明确到2022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的创建目标。随后,云南省和玉溪市也出台相关实施意见,推动绿色建筑稳步发展。在政策的引领下,我市一批建筑行业企业快人一步,发展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配件,装配式建筑得到快速发展。但与设计规模、生产规模相比,绿色建材的推广使用仍有较大差距,装配建筑企业“吃不饱”、绿色建筑“推广难”等问题亟待关注。
前景好却“吃不饱”
搅拌好的混凝土装入罐车,驾驶员驾车经过淋浴门,自动喷淋系统给车身“洗澡”后,干净整洁的车辆载着持续搅拌的混凝土开往建筑工地……这是记者在位于红塔区北城街道玉溪水电志达混凝土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区域看到的景象。
玉溪水电志达混凝土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市首家获得绿色建材认证评价标识的绿色生产企业,企业获得中国建筑科学院颁发的绿色建材三星级认证标识。使用绿色建材开展绿色建造,是建设高质量绿色建筑的基础。据业内人士介绍,绿色建筑按评价标准从低到高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以住宅建筑为例,一般情况下,18项达标可获得一星级标识,27项达标可获得二星级标识,35项达标可获得三星级标识。
然而,这家混凝土行业的绿色标杆企业,在获得三星级认证后并未因此带来源源不断的订单,从最近三年的销售业绩看,公司的绿色混凝土系列产品销量一路走低:年销量从最高峰的46万立方米下降到现在的20余万立方米。今年1至9月,玉溪水电志达混凝土有限责任公司销售绿色混凝土14万立方米,仅占区域用量10%的市场份额。“企业投入了2000多万元上马绿色生产线,结果市场反应冷淡。”玉溪水电志达混凝土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冯琦斐与合伙人甚至产生了“倒退回去”的想法。
“订单少,吃不饱”的窘境也困扰着位于江川区九龙工业园区的玉溪筑友智造科技有限公司。该企业是我市第二家获得“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示范基地”称号的企业,主要生产钢筋混凝土预制梁柱、预制叠合楼板、预制隔墙板和各种各样的预制楼梯。
使用混凝土预制件,能缩短工期。
企业负责人介绍,用其生产的混凝土预制品盖房子就像搭积木,先在工厂把梁、墙板、叠合楼板、楼梯等“零部件”生产好、保养好,再用卡车运到工地现场,用塔吊再拼装起来就能建成低层、多层或高层楼房。企业留存的一个视频显示,其集团在湖南长沙做的一个装配式建筑,8个工人用20余个小时就建好了一幢2层楼房。
“集团公司在重庆投资的一个装配式工厂,规模和投产时间与我们相当,他们已经接到1亿元的订单了,我们的订单额还不到他们的零头。”该企业负责人介绍,公司先后投入了2亿元搞建设,现已完全具备生产条件,但由于订单较少,工厂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目前只生产一些零星的市政产品。
为何“叫好不叫座”
玉溪筑友智造科技有限公司装配式建筑配件生产线一角。
作为智慧建筑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玉溪筑友智造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资料显示,混凝土装配式建筑在节能减排方面有强劲优势:能减少90%的建筑垃圾,节约80%的施工用水,节省70%的周转材料,缩短40%的施工工期,能有效提升建筑品质,解决空鼓、裂缝、漏水等行业痛点。
除了控制建筑业污染,混凝土装配式建筑在破解建筑工人紧缺的问题上也具有明显优势。与传统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把工作端口前移,不需要建筑工人爬高上低支模板,能减少50%的现场工人,实现建筑领域“现场的事情工厂做,室外的事情室内做,高空的事情地面做,危险的事情机器做”。机械化、数字化的智慧制造工厂,将传统的建筑工人转化为新时期的建筑产业工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我公司已申请专利1647项、发明专利521项,专利申请数保持行业前列。”玉溪筑友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筑友集团已在全国22个省45个城市布局智能数字化工厂,目前,已服务全国各类项目共600万平方米。比如,集团承建的湖南长沙马栏山文化园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建设,装配率达70%,创下了8个月的“闪建”速度。
据介绍,装配式建筑的“配件”从工厂运至工地后,现场施工和整体吊装会穿插进行,这就大大提高了建房效率。虽然装配式建筑在一些省、市的推广使用率逐年走高,但在我市的实际推广落地效果并不明显。记者采访的多个建筑商对装配式建筑均持观望态度,他们更愿意购买商品混凝土,依靠自己的工人团队现场浇筑建楼。还有建筑企业对装配式建筑“半信半疑”,缺乏实质性行动。
为何“叫好”的装配式建筑在市场上并不“叫座”?玉溪筑友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与传统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成本偏高,大约每平方米的造价要比传统建筑高200元。一套150平方米的房子,如果全部采用混凝土装配式建筑,成本要上涨约3万元。对于建筑体量较大的楼盘,在房价不变的情况下,采用装配式建筑虽然能节能减排,但意味着企业要支付更多的成本。
记者了解到,与传统现浇比较,装配式建筑施工虽然减少了内外墙抹灰、钢筋模板制作等成本,但预制构件的生产、运输及安装成本却不低。比如,玉溪筑友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的定位就是辐射周边150公里范围,如果路程太远,运输和安装的成本增加,性价比就打折了。
生产企业期待“政策红包”
记者调查发现,面对“吃不饱”的现状,企业希望绿色建材推广应用能得到政策扶持、公众认可和市场接受。
当前,在混凝土生产使用领域,无论是农民自建房还是建筑企业施工,大家已摒弃现场搅拌制作混凝土的做法,转而购买搅拌好的预拌商品混凝土,这样不但能节约劳动力,且建筑质量更加有保证。但由于混凝土生产门槛低,产能较为充足,导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混凝土企业低价销售、垫资销售、内部消化等竞争方式层出不穷,这些现象挤压了绿色混凝土企业的盈利空间,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巨大冲击。
注重低碳环保和资源可循环利用的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设备和人力才能保证污染物零排放,低碳绿色生产意味着企业要为美好环境买单,导致生产成本高。如果绿色企业与传统企业在相同的供应链里同台竞技,就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示范,影响绿色企业的积极性。
多名企业负责人认为,在国家节能、降耗、减排的大趋势下,“低碳与环境友好、资源合理利用、节能减排利废”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建筑业倡导的发展方向,应通过政策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营造有利于绿色建筑发展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主体设计、建造、购买、使用绿色建筑的内生动力,从而促进和带动更多企业对生产线工艺流程进行提档升级,走绿色、低碳、环保之路。
“等利好政策出来,我们再对绿色建筑产品进行大力推广。”一家企业负责人明确向记者表示,之所以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最大的原因是“等政策”。
云南首条预拌砂浆生产线在玉溪加紧建设,预计年底投产。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为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不少省、市确实出台了不同的政策给予奖励,比如,有的在规划环节给予“容积率奖励”,有的直接发放“补贴资金”,还有的针对商品房实施“允许提前预售”“公积金贷款支持”“优先评优评奖”“金融支持”等方面优惠。有的省、市在财政资金投入建设的保障房、医院、学校甚至公厕,带头使用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材,通过示范引导各界建设绿色建筑。
但也有一些省、市暴露出一个问题,一些装配式建筑企业只能依靠政府“发包”的保障房等项目维持生产运转,靠“政策红包”维持生存,有的绿色企业甚至无法完全“断奶”,不能依靠自己的能力走向市场求生存。
绿色建筑亟待效率变革
就在一些建筑企业观望着用不用绿色建材时,我省首座装配式建筑厂房——玉溪沃森新冠疫苗模块厂房已经建成了。玉溪沃森常务副总经理林建祥向记者介绍,由于采用模块化钢结构的装配式建筑,厂房的建造时间从传统的2年缩短到7.5个月,主体厂房18天就完成了模块拼装。
我市首家获得“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示范基地”称号的云南宇城杭萧钢结构有限公司,其生产的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也受到市场热捧。仅今年上半年,企业就生产完成钢结构构件1.5万吨,生产总值1.5亿元。目前,公司的钢结构产品远销至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国家。
“我们还在研发轻质、保温、防水和强度高的新型墙体材料,主料是由废弃矿渣烧制而成。”云南宇城杭萧钢结构有限公司总经理葛强介绍,用钢结构和新型材料建成的房屋,拆迁后钢材能继续用,隔墙经回炉再烧后可再利用,房屋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率达90%以上。
“这样的好处在于,业主投资一次,搬迁时能将整个房子搬走。”葛强认为,这类新材料新产品的运用,改变了传统建筑一拆迁就产生大量建筑垃圾的现状,如果将其运用到半山酒店、特色民宿和乡村旅游等方面,则会显现出灵活、多变和低成本搬迁等优点。
多名业内人士一致认为,技术创新是引领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建筑建材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将最前沿的科技成果用于推动绿色建筑精细化设计和高水平运营,有利于提升绿色建筑能源资源节约水平,为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除了在房屋建设领域使用绿色新产品,房屋装修领域方面新产品新技术的运用也受到关注。市民张先生近期正打算将住了近20年的自建房重新装修,但在进行房屋结构改造时他遇到了难题:工程技术员告诉他楼板上不能随意用砖头砌筑隔墙,否则会存在安全隐患,但当他跑了一遍建材市场却找不到合适的轻质隔墙。几年前去日本旅行时,张先生研究过酒店里一体成型的卫生间,它的地板和墙面材质相同,不但内部结构设计合理,还具有保温、隔音、节能等功能。此次房屋改造,他想买一个成品卫生间直接安装,但一直没发现有这样的产品供给。(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白诚颖)
短 评
深入实施绿色建筑创建行动
□ 白诚颖
保温砂浆做外墙,让建筑物的保暖性能更好;防水砂浆用于卫生间和厨房的装修工程,能大幅提高防水性能;采用混凝土装配式建筑建房,缩短了工期、减少了工人使用量;钢结构绿色工业装配式建筑已经走出国门,开始服务东南亚国家……近年来,随着我市建筑业产业的发展,绿色建材企业不断涌现。
绿色建筑逐步兴起,但在产业繁荣的背后,玉溪的建筑业与全国一样,仍然存在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高、建造方式粗放等问题。根据《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测算,我国建筑全过程能耗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超过45%。在全国上下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当下,解决城乡建设中存在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问题变得更为迫切。从这个角度看,玉溪当深入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让更多建筑“绿”起来。
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全面推进清洁生产,不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要大力推广使用绿色低碳建材,开展绿色建造,建设绿色建筑,不断提升建筑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公开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开工装配式建筑达6.3亿平方米,较2019年增长50%,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约为20.5%。到2021年,各地的绿色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研究表明,相比传统现浇方式,装配式建筑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可大幅减少建筑垃圾排放、缩短工期、节约木材、节约水泥砂浆、减少水资源消耗和人力成本,因此值得大力推广。
发展绿色建材,是深入实施绿色建筑创建行动的基础。面对绿色建材的投资热,应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和问题导向,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整体谋划、稳步推进,全面构建绿色建造产业链,提升建造产业化水平。一方面要引导市场主体谨慎投资、合理布局,降低运输成本,避免区域产能过剩。以混凝土为例,作为“短腿”行业,生产企业的服务半径有限,如果区域内产能过剩,则会导致企业投资亏损。另一方面,要加强绿色低碳建材的科技攻关,促进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发展,让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让研发出来的新材料好用不贵。
深入实施绿色建筑创建行动,要积极开展绿色建筑精品示范工程。对于政府投资或者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学校、医院、办公楼、酒店、住宅等建筑物,要选择合适的建筑加强系统集成化设计,通过设计引领增强绿色建筑的示范效应。要选用高强、耐久、抗老化材料,延长建筑使用寿命,降低部件更换频次,从长远角度降低原材料消耗,实现源头减排。要示范安装方法,合理规划工序,提高工程易造性,减少返工浪费和资源消耗。
绿色建筑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还要探索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咨询等组织管理方式,促进设计、生产、施工深度协同,整合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历史文脉等诸多方面的系统性设计,整体提升设计建造管理集约化水平,增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灵活性与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