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社会聚焦
深度报道|玉溪全力破解种烟难题
2021-09-02 09:34:54

31

优质的烟叶,让玉溪获得“云烟之乡”的美誉。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星瑞 摄

编者按: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重塑支柱产业新优势,推进烟草产业优化升级,巩固提升优质烟叶强省的优势地位。烟叶是我市得天独厚的竞争力,1953年,玉溪烟叶以108的高分,在全国首次烟叶质量评审中夺魁,为玉溪赢得“云烟之乡”的美誉时,就已经注定了玉溪的发展离不开烟草产业。

经多年发展,玉溪在滇中大地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烟草经济模式”。烤烟成为玉溪一张醒目的名片,成为引领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致富的“黄金叶”。

近年来,随着全市各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蔬菜、花卉、水果、药材等特色产业不断兴起,种烟比较效益逐年下降,“云烟之乡”面临烟农、核心烟区逐渐流失等问题。

面对一系列难题,玉溪各县(市、区)政府积极探索破解之道,围绕谁来种烤烟、如何种好烤烟等问题进行了新的尝试。过去的“金色辉煌”成为玉溪人骄傲的历史,如今的“玉溪之变”又开启了烟草发展的新航程。在贯彻落实全省“做好行业‘第一车间’,巩固优质烟叶强省地位”的要求中担当好玉溪使命。

32

新平县古城街道他拉社区扒芝哩居民小组烟农沐云祥在采收烟叶,丰收的喜悦跃然脸上。

□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熊长青 文/图

烟草产业是玉溪发展之基、财力之源、农民致富之本,在玉溪经济发展、“三农”工作、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烤烟生产一度成为产业扶贫的最大依靠和重要抓手,而今更是不少地区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在玉溪,烤烟涉及50多万农业人口的收入稳定。2016年至2020年,全市累计烤烟种植面积283万亩,收购烟叶750万担,实现烟农烟叶交售收入111.75亿元,实现烟叶税24.59亿元。

然而,2020年,玉溪烟区减少烟农近3000户,其中峨山县减953户、元江县减815户、新平县减713户、易门县减509户,4个县共减少2990户。今年截至4月底,全市共落实种烟农户57203户,比去年60845户减少3642户。烟农是烤烟生产主力军,更是决定烟叶品质的主要人群,伴随着烟农流失,谁来种烟?成为玉溪打造烟草产业升级版,重塑玉溪烟草辉煌面临的一个难题。

烟农流失的背后

峨山县大龙潭乡,烤烟是这里的传统支柱产业,更是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保障。然而,烟农逐年流失,对烤烟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大。“去年流失200户,今年在去年的基础上又流失了169户。”峨山县大龙潭乡副乡长施明华告诉记者。

“我们大龙潭乡户籍人口12460人,常年在外务工的有5000人左右,除去老人、小孩和在校读书的学生,全乡只有3800多个劳动力。”说起烟农流失的原因,施明华告诉记者,随着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民务工机制的完善,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外出务工已成为新一代农民职业选择的主流趋势。劳动力外流及转移,导致烟农队伍快速流失。

除劳动力流失外,烟农队伍结构老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何吸引年轻一代加入职业烟农队伍,也是烤烟种植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

据峨山县烟草产业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16年至2020年,种烟劳动力30岁以下的呈递减趋势,而50岁以上呈递增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80”“90”后选择种烟的将会逐年减少,而“50”“60”后将进一步老龄化,导致烟农队伍逐年减少。

农村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烟农队伍老龄化带来的是留守土地的劳动力不足。然而,随着各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蔬菜、花卉、水果等特色产业的不断兴起,种烟比较效益逐年下降,“烟菜争地”“烟花争地”等矛盾日益凸显,烤烟种植布局由坝区向山区和半山区转移,核心优质烟区逐渐流失,这也是烟农队伍流失的一大原因。

“近年来,大龙潭乡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玫瑰花和蔬菜产业。随着玫瑰花和蔬菜产业的不断发展,种玫瑰花和蔬菜的收益远远超出烤烟,农民种植烤烟的积极性降低,‘烟菜争地’‘烟花争地’的情况也随之显现。”施明华说。

34

新平县平甸乡宁河村党总支书记龚家龙在查看烟叶烘烤情况。

施明华告诉记者,农户种植一亩烤烟的产值在4000元至4500元,而种植蔬菜产值则在8000元左右,玫瑰花产值最高可达2万元。“这样一比较下来,农户自然会算自己的账,很明显,种植蔬菜和玫瑰花比较效益比烟好。”施明华说,“此外,种植烤烟的人力、物力投入成本逐年增高,产出效益也相应缩水。”

种烟比较效益下降导致烟农流失,这一情况在新平县老厂乡也同样存在。据老厂乡人大主席杨元才介绍,老厂乡2020年种烟户数1181户,2019年种烟户数1419户,2020年比2019年减少238户。

除了山区,同样的问题在坝区也比较明显。“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蔬菜、花卉、水果、中草药等特色种植业不断兴起,烤烟种植环节多、技术性强、成本高,种烟比较效益逐年下降,部分烟农种烟激情有所减退。”江川区烟草产业服务中心主任李江华告诉记者。

比较效益下降直接影响了烟农的种烟积极性,而极端灾害性天气频发,前旱后涝天气突出且持续发生,烤烟移栽后,干旱、洪涝、冰雹、大风天气并发,给烟叶产量、质量造成较大影响,也影响了烟农种烟效益和种烟积极性。此外,由于山区的烟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山区种烟村组受水利等因素影响,致使烟农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对脆弱,每年抗旱保苗投入的人力、物力更是让烟农感叹种烟难。

“对于烟农来说,种烤烟最怕的就是干旱。”杨元才说,“烟区水利设施不到位,烟农抗旱保苗时间长、投入大,这是挫伤烟农种烟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说起抗旱保苗,施明华告诉记者,今年截至6月中旬,大龙潭乡共组织抗旱拉水300余车6000余立方米,投入抗旱拉水费用12万元,其他抗旱设备费用10余万元,合计投入抗旱资金23万余元。

采访中,大多数烟农向记者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全国整体物价上涨的大环境下,化肥、农药、人工等投入增加,烟叶收购价格相对平稳,增幅不大,“种烟越来越赚不到钱”是不少烟农的共同感受。此外,由于我市山地和坡地较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中耕管理人力投入大、烟叶烘烤技术等诸多问题,都是烟农流失的原因。

破解种烟难的探索

面对烟农流失这一现象背后映射出来的诸多问题,近年来,我市各地都在积极探索破解之道,围绕谁来种烤烟、如何种好烤烟等问题进行了新的尝试,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种植大户是我市破解种烟难的新尝试。

立秋将至,在新平县老厂乡太桥村委会新村村民小组烤烟种植基地,工人们正忙着封顶打杈。看着硕大发黄的烟叶,基地负责人曹文宏面露喜色,“这片烤烟今年长势不错”。曹文宏是今年乡政府动员发展的种植大户,同时还是新平丰叶烤烟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监事长,算得上是烤烟种植方面的专家。他告诉记者,面对烟农流失严重这一情况,乡党委、政府决定培育种植大户,他被动员后来这里流转了80亩土地种植烤烟。

说起这种模式,曹文宏充满信心。“流传土地进行连片种植,容易落实科技措施和标准化生产,机耕、机耙、理墒、打塘都用农机,我自己还投资安装了喷灌,水肥一体化管理,节水省肥,每亩施多少化肥可以按标准来把控。此外,我们还能雇佣周边的村民来做活,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够打工。”曹文宏说。

“老厂乡种烟户数从2019年的1419户减少到2021年的969户。面对年轻人外出务工人数增加,烤烟种植户逐年减少,职业烟农老龄化加剧,呈现出烟农队伍不稳定、生产效能较低的实际情况,我们鼓励发展大户种植,把土地流转到大户手中,让他们来进行规模化种植。2020年,老厂乡仅有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1户。今年引进培育了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27户,其中100亩1户、200亩2户,大户种植面积达1921亩。”杨元才告诉记者。

据杨元才介绍,老厂乡在做好培育烤烟种植大户的同时,也积极做好服务。每户都有一名班子成员协调联系,帮助解决栽、种、烤、交等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解除大户的后顾之忧,使新型经营主体甩开膀子搞生产。目前,全乡新型经营主体有“村集体、村企合作、家庭”3种模式,保和、转马都、哈科底3个村属村集体种植模式,太和村属村企合作模式,其他23户属家庭种植模式。同时,全乡强力推进烤烟商品化烘烤,有条件的75群941座实施商品化烘烤,持续提高烘烤质量,助力烤烟提质增效和村集体增收。

新平县烟草产业服务中心主任朱开亮告诉记者,为了鼓励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县财政给予了相应的补助,种植50亩至100亩的,每亩补助100元;种植100亩至300亩的,每亩补助200元;种植300亩至500亩的,每亩补助300元。今年全县种植50亩以上的新型经营主体种烟户105户,比去年增91户,累计流转土地种烟面积6994亩,比去年增5000亩,为稳定核心烟区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33

在峨山县大龙潭乡绿溪村新村小组烤烟种植大户施文武家里,几名工人正忙着为烘烤好的烟叶进行分级。

8月4日,在峨山县大龙潭乡绿溪村新村小组烤烟种植大户施文武家里,几名工人正忙着为烘烤好的烟叶进行分级。他告诉记者,在乡政府的动员下,今年他承包了60多亩土地种植烤烟,今年算是一种尝试,希望能够带动更多人种植烤烟,而自己之所以敢于大胆尝试,主要还是来自政府的支持。

“我们这里缺水,我最担心的就是抗旱保苗,好在乡政府把水送到田间地头,为我们解决了大问题。同时,还帮我们修了机耕路,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烤烟移栽时,乡党委干部还来到田间地头帮我们。”施文武说。

“今年我们发展了2户种植大户,一户种植60多亩,一户种植120多亩,希望他们起到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他们的带动,我们希望明年发展更多的种植大户。”施明华告诉记者,“为了发展种植大户,我们首先是帮他们协调流转土地,其次是供应抗旱保苗用水,再就是机耕、机耙也有相应的补助。”

烟农流失反映出种烟难的现状,培育种植大户是破解谁来种烟的尝试和探索,而如何种好烟则需要多方合力与投入,清晰把握玉溪烟叶发展之势,持续深化“玉溪之变”,努力建成“一极两区”的战略定位,坚定烟叶发展战略定力,打造规模化、标准化、智慧化的“第一车间”。

35

新的烘烤技术给烟农带来了不少利好,而伴随着商品化烘烤的推广,更为烟农省了不少事。

短评

保护烟农利益才能稳定烟农队伍

□ 初墨

烟农是烟叶生产主力军,培育懂技术、会管理的稳定的烟农队伍,对促进烟叶生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更是玉溪再创云烟辉煌最基础的保障。面对烟农流失、核心烟区萎缩这一问题,要解决谁来种烤烟,关键在于要保护好烟农利益,只有这样才能稳住烟农队伍。

首先,可发展一定规模种植,突出效益引导。随着劳动力外出,出现烟农流失这一现象,要稳住烟农队伍,就要突出种烟的经济效益。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发展一定规模种植,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突出效益引导。散户种植规模太小,形不成规模效益,引导适当规模种植能够进行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和专业化服务,推动烟叶生产降本增效,增加烤烟种植效益,对年轻人才有吸引力。

其次,可制定相应的社会保障政策,解除烟农后顾之忧。烟农是烟草产业“第一车间”里的产业工人,要稳住烟农队伍,就要让铁杆烟农吃下定心丸。在玉溪,种烟的主力军是“50”“60”后,这批主力军逐渐老龄化,即将面临养老问题,可以尝试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譬如,为烟农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根据其种烟年限推出相应的保障措施,让这些奔忙于烟田里的“车间工人”也享受“退休后”的福利待遇。

再者,要积极优化整合相关配套补贴政策,切实加大烟叶税反哺烤烟产业发展投入力度,加大烟区基础设施项目投入补贴力度,进一步设立新增项目、扩大扶持范围、丰富补贴内容、强化发展保障,充分调动各级干部和烟农生产优质烟叶的积极性。

网站所属:玉溪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单位地址:玉溪市红塔区抚仙路86号高新科技大楼A1301室
域名:http://www.yxshkxj.cn | Email:yxsklkyb@163.com | 电话:0877-2033863
滇ICP备17008377号-1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