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冯盛 文/图
玉溪师院附属高新小学门口,不停有家长前来咨询学校建设进度及报名情况。许多适龄儿童家长欣喜地表示,学校的落成将极大缓解高新片区孩子入学难、入学远问题。作为我市产城融合的标志性项目之一,玉溪师院附属高新小学主体工程已完工,预计今年9月投入使用。
为提升城市品位,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盘活土地资源,实现传统产业园区转型及创新创业空间嵌入,2016年,我市成为全国首批58家产城融合示范区试点之一,全省仅玉溪市和普洱市两个试点城市。
截至3月底,高新区南片区共开工产城融合项目12个,有玉溪海关、铂尔曼酒店、金水河提升改造工程、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新冠疫苗车间等,投资17.7亿元。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创新发展,不断向前发展的高新区一直努力探索、实践中。
“退二进三”,加快产城融合
经过20余年的发展,高新区南片区和中心城区已连为一体,不宜再布局生产性项目,同时随着城市发展对环境要求的提升,货车禁止入城等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纵观全国169个高新区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老牌高新区,都在走产城融合的路子,老核心区的土地,必须置换出来发展现代服务业。”玉溪高新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局局长何俊说,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玉溪市申报了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并成功入选。
示范区坚持规划引领。核心区载体为高新区,规划面积75平方公里,以“一核支撑、两翼带动”作为空间发展格局。“一核”即玉溪中心城区核心组团,以玉兴街道、玉带街道、凤凰街道、李棋街道、高仓街道为核心,有序推进城市扩容,强化中心城区政治、文化、金融、商业中心地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重点做好泛亚铁路高铁新城及科教创新城建设。“两翼”即高新区南片区和北片区(九龙片区)。南片区是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城市产业发展实行“退二进三”,巩固提升卷烟及配套产业,加快疫苗产业园建设。
高新区努力打造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同时,积极培育电子商务、创业孵化、金融服务、康体休闲、文化创意、楼宇经济等产业。北片区是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健康食品产业园,努力形成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产业集群。积极培育互联网及信息、食品加工等产业。引进一批专业服务机构、众创空间、加速器,打造服务玉溪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基地。加快配套建设卫生、文化、体育、商业、休闲等生活服务设施,进一步提高聚集人口能力。
从成功申报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开始,高新区经过大量摸底调查,开座谈会、恳谈会、专题会,制定实施方案。按照“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及由企业自主选择搬迁或是提质升级的原则,于2018年全面启动高新区南片区“退二进三”产城融合工作,自2019年起快速推进,目标就是要将高新区从单一的生产性园区向综合性城市经济转型,围绕金融、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发展。
补城市短板,构建现代特色产业体系
据何俊介绍,当前高新区产城融合项目推进分两块实施。一块是补城市发展短板,发展社会事业和民生项目。先把小学建起来,今后还要建幼儿园、中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金水河提升改造工程和东近面山改造工程同步进行,不断完善路网体系,在引进铂尔曼酒店的基础上,争取引进其他国际联号酒店和大型购物中心等生活配套设施,让市民有更好的生活和居住环境。玉溪高新智慧城总投资130亿元,分5年完成,到时整个南片区面貌将焕然一新。
一块是产业发展。按产城融合规划提出的构建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十四五”时期高新区的产业发展是两个主导加两个辅助,两个主导是卷烟及配套、装备制造,两个辅助是生物医药、新能源电池及材料。到“十四五”末,两个主导的比重要达60%,两个辅助达40%,外加现代服务业,搭建起高新区现代特色产业体系。
明确各片区产业定位。南片区,发展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九龙片区发展绿色食品、互联网信息技术产业;龙泉片区,发展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红塔园区和研和园区发展卷烟及配套、装备制造,各片区间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效应。
努力补齐投融资体制机制短板,突破园区建设投入不足、招商引资项目扶持不足的资金瓶颈;补人才短板,加强孵化器建设和对外合作,借外脑谋发展,探索异地孵化,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打造产业链,建设更多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