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工作动态
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打造社科普及创新品牌
——元江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社科普及志愿服务“优秀民族文化进校园润童心”志愿服务项目典型案例
2024-09-26 17:37:13

“优秀民族文化进校园润童心”志愿服务项目是云南省社科联2022年云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社科普及志愿服务创新项目的20项之一,项目于2022年9月立项,由元江县社科普及志愿服务队实施,实施时间为2年。该项目旨在通过社会科学普及的方式,将优秀民族文化引入到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元江县社科普及志愿服务队立足元江县丰富的优秀民族文化资源,集结20余名省市县级非遗传承人和乡土文化能人,进学校开展国家级非遗项目哈尼棕扇舞,省级非遗项目傣族狮子舞,市级非遗项目彝族丝竹乐等非遗文化传承、教学志愿服务,累计开展非遗进校园80余场次,受益学生3.2万余人。

挖掘与保护并重,非遗项目精彩纷呈。县文化馆文艺志愿者对全县的优秀民族文化进行挖掘、整理,申报非遗项目。目前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棕扇舞);省级名录8项(塔朗哈尼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哈尼族九祭献、彝族“阿哩”、傣族狮子舞、白族米干制作技艺、哈尼族阿批突、白族木雕、傣族双声部民歌),省级传承人8人,市级名录25项,市级传承人31人,县级名录59项,县级传承人105人。每年与学校联合举办哈尼族、彝族、傣族、白族民俗文化活动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项目展示活动进校园,以图文展示、作品展览、传承人现场展演等方式,将非遗带进千家万户。

传承与创新并举,非遗魅力传承再现。项目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们通过与非遗传承人近距离接触的形式,直观感受非遗文化之美,亲近非遗、欣赏非遗、热爱非遗,在感知、体验中了解非遗文化的魅力,从而有意识地保护、传承非遗文化,成为非遗文化“新传承人”。近年来,元江县聘请非遗传承人为中小学校兼职老师,把非遗文化纳入教学课程管理,以学生社团为依托,结合不同年龄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分学段、常态化推行非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举办丰富的非遗文化传承活动。积极引导非遗传承人利用节假日和农闲时节,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非遗传承志愿活动。目前元江县各乡镇(街道)每月至少开展一个民俗文化活动,带动旅游发展,活动均有“小非遗传承人”参与活动展演。2024年6-8月举办了元江县“非遗进校园”成果展示视频大赛,活动共有400余名学生参与,238名学生拿到奖状、笔、文具盒、书包等奖品,通过小奖励,进一步鼓励更多青少年儿童积极参与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来。

课程与阵地并行,构建非遗校园文化。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现有的语文、历史、美术等课程中。在语文课中学习少数民族文学,在历史课中了解各民族的历史发展,在美术课中学习民族绘画和手工艺等;同时,学校在举办民族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等节日时,让学生穿着民族服饰、学习民族舞蹈、参加民族体育项目等体验民族文化。加强阵地建设,在校园内设置民族文化角或展览区,展示各民族的传统服饰、工艺品、图片等,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各学校在元江县傣族“蒙面情歌节”“彝族火把节”“哈尼十月年”节庆活动放假前举办各民族民俗文化活动时,加大宣传报道力度,据项目实施的2年期间统计,元江县在各媒体宣传报道学校开展活动新闻50余条(篇)。(元江县社科联 杨红艳)

网站所属:玉溪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单位地址:玉溪市红塔区抚仙路86号高新科技大楼A1301室
域名:http://www.yxshkxj.cn | Email:yxsklkyb@163.com | 电话:0877-2033863
滇ICP备17008377号-1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256号